影片已经上映一个月了,才想起去看,幸好还有影院没下线。
订票时没有看清楚日期,以为是第二天呢,付了款才发现是半小时以后,天啊!根本来不及啊,马上申请换退票,该影院竟不能退换!给朋友电话,也没有在电影院附近的。好吧,赶紧出门!
到了电影院已经是开场二十多分钟了,检票的小帅哥说没关系的,前面只是讲故事,后面才好看。等我坐下来,道斯正在和父亲说已经报名参了军,而他的父亲在好朋友的墓碑前说不同意,一直到看完整部电影,我发现错过的部分并没有影响我对剧情的理解。
道斯的父亲,是一名一战退伍老兵,因为好友在战场的牺牲,走不出悲伤的阴影,坚决反对道斯入伍,并指出道斯的价值观与军队是不相容的。但道斯还是要去,他说,我要去救人。
入伍后,虽然道斯看上去体格瘦弱,但是各项训练全都合格,唯独不合格的一项竟是因为他坚决拒绝拿起武器,他说他不杀人。心理医生问他,是否有幻听,他说没有,说他自己倒是希望可以听到(上帝的声音、旨意),他也回答不了医生的问题,他知道他无法阻止战争,无法改变别人,但他坚信自己可以做点什么,比如救人。
战友们不理解,他却不在乎周围的冷嘲热讽甚至是拳打脚踢(有一瞬间想到《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银行家Andy),中士开始欺负他(暴粗口的场面太经典了,与《阿甘正传》中阿甘入伍后的场景雷同,有没有?),上司试图拿军事法庭的规定要求他必须要随身携带武器。道斯甚至因此不能如约参加自己的婚礼、还有很大可能被送进军事监狱,这些都没有让他选择放弃,他和未婚妻说,他要做自己,如果他承认有罪或拿起枪,他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就没有活着的意义了。
最终他被允许可以不带武器参加战斗,成为了一名医疗兵。
上钢锯岭的路上,看到从战场上运回的战友尸体以及伤员,战士们被吓到了,他们站在那里,有人脱帽、有人敬礼,但心里一定都在想,这就是他们自己的明天,可是他们还是要上去,无法回头。而爬上钢锯岭以后,展现在眼前的,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场面。呼啸而过的子弹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战友的瞬间倒地,敌兵的来去无踪,焦土上横尸遍野,这场面无疑会让人想到《拯救大兵瑞恩》中诺曼底登陆的场景,战争的血腥与残酷展现的淋漓尽致。
战士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道斯不怕枪林弹雨,风风火火地救人,在炸掉几个碉堡后本以为获胜有望了,但敌人又不知道从哪里涌了出来,一心只想救人的道斯,在所有人都退下后,不顾个人安慰,践行救人的使命。他说,上帝啊,告诉我该怎么办,这时他听到了受伤战友的呼救声(这时,他听到了上帝的声音),于是他寻找还有生命迹象的战友,慢慢的,他的手已经满血痕,他累得精疲力尽,但他一直在努力,贪心地救了一个还想再救一个,(仿佛《辛德勒的名单》上又增加了一个,又增加了一个……)就连原本不理解他的中士也被他救回了一命。
所有战士都被道斯的精神所鼓舞,重振士气,个个英勇无比,因为战友们都知道,就算受伤了,有一个军医一定会来救我。最后关头,他们都冒着视死如归的心态,置之死地而后生。奇迹发生了,美军靠信念战胜了日军,赢得了太平洋战场的最后一战!
有人说,一个拒绝拿枪杀人的军医,却赤手空拳救下了75名受伤的战友;是什么让他有勇气救下75名战友?是什么让他坚守原则成为一名不拿枪军医战士?是什么让他面对战友的羞辱与殴打无动于衷?又是什么让他对妻子的信物如此珍重?答案就是两个字,信仰。
也有人评论说该片并不好看,觉得人物转变的铺垫不够,不能理解拿枪跟背叛宗教有什么关系,又说西方人既然不懂我们国家的国情,那我们为什么瞬间都懂了道斯对于宗教的执念?
个人以为,我们不用理解道斯的信仰,甚至不必究其执拗的原因,重点是他那份不动声色的坚持,以及这份坚持带来的影响。我想,当年美军表彰的也不是他的信仰,而是他的坚持以及坚持起到的鼓舞士气的作用和战胜的结果。
严格来说,道斯是反战的,但他又是爱国的,他有同情心,他是男人,他不能在其他人走向战场时在后方苟且偷生,他很矛盾,他不想杀人,虽然救出的人很有可能再次走向战场,但他还是选择救人。因为这是他唯一能做的,他不想结果,不计后果,只是去做,一心只想救人,多救人。
他当年虽然没有开枪,但他说在他心里,已经杀死了父亲。是的,在他的信仰中,即使是精神上的杀戮也是不能被原谅的,即使是精神上的杀戮也是不允许的,他不能阻止战争与杀戮,但却可以选择以救人的方式来做自己的那一份事,出自己的那一份力,即便是迂腐又有何妨?
中国社会科学网评论:爱情与战争、信仰与杀戮,影片的前后两段形成相互交织的镜像,导演在结构上营造着精心的对仗,以战争的残酷衬托信念的伟大,又以人情之甜蜜控诉战争之无情。一文一武,滴水不漏。
据悉,该片已经获得第20届好莱坞电影最佳导演奖,2016美国电影学会十佳等奖项,且被金球奖提名剧情类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以及最佳电影导演等奖项。
By the way,看《血战钢锯岭》你哭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