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卫芳
五月随风而去,六月缱绻而来。葱郁的田野彭发出满满的激情,承载着沉甸甸的希望铺展开来,整个大地都处在喜悦之中。
我们驱车一路颠簸来到了半坡镇的鲁沟小学。走进安静的校园,一棵棵高大的松树直冲云天,枝繁叶茂,绿荫如盖,昂扬着它蓬勃的生机,就像守卫校园的士兵!一排教学楼,经过涂料的美化焕然一新。在宿舍楼下,躺着两个大水罐,似乎与这美丽的校园极不协调。我们说明来由,一位老师就把我们领到了一间曾经用过的教室。里边一位40岁左右、戴着眼镜、长得挺帅气的男子正弯着腰给老人洗脚。旁边,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正在给另一位半躺着的老人梳头。一看到我们,戴眼镜的男子站了起来,双手还滴着水,一经介绍才知道这位就是张锋辉老师,洗脚的是她的母亲,旁边的是妻子王利平正在给90多岁的外婆梳头。这时候跑进来一个三四岁的小姑娘甜甜地叫着“妈妈……”依偎在漂亮女子的身边,怯生生地看着我们。今天我们是专程来采访张老师夫妇的,没想到,让我们看到了这温馨的一幕……
点亮心灯,烛照山区
张锋辉老师是一位共产党员,1997年毕业后就到鲁沟小学任教,在这里邂逅了妻子王利平老师,2016年出任校长至今,2018年夫妻二人同时被评为“最美伊川人”。在那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煤尘飞扬、严重缺水的鲁沟小学,张老师夫妻一待就是二十余载。白天关心学生学习,夜晚宿舍陪伴,为了挽回调皮学生的心,不知有多少个不眠之夜;冬天,大雪封山,放学后,老师们要把学生一个个送回家,那一年,张锋辉老师为了救助处于危险的学生而掉进深沟摔伤膝盖……
有人说张老师夫妻是春蚕,为山区孩子编织多彩的梦;有人说他们是蜡烛,为山区教育送来光明;而我认为,他们不仅具有春蚕和蜡烛的牺牲与奉献,更有竹子的坚韧与顽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二十二年来,他们夫妻同心同德,互相扶持,与老师们硬是用双脚丈量了山区的高深,用双手为学生搭建起学习的基石,迎来教育的春天,用坚守与奉献书写了山区教师的出彩人生……
教诲无言,润物无声
当我问张校长“是什么理念支撑您坚志不易地扎根山区二十余载”时,张校长毫不犹豫地回答:“这就是我的工作呀,不管在哪里干都一样!”多么朴实的语言呀!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多的表达,更无畏条件的艰苦,这就是一位平凡的教师,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最好的宣言。当我问起“现在学校是否还缺水”的问题时,张校长很轻松地说:“现在挺好的,两天来一次水,我们可以用储水罐储水,全校师生都养成了节约用水的习惯,没有人会去浪费,老师们洗衣服,都是等到周末拿回家洗……”说完,他高兴而满足地向我点点头。不知怎的,听到这些我的鼻子酸酸的。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张校长也是一个苦孩子。他高中未毕业父亲就去世了,他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弟弟和妹妹 。母亲那时还不到四十岁,正是人生的好年华却失去了丈夫,还要抚养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家里家外都需要她一个人操持。谈起自己的母亲,张校长有些激动,“母亲的一生是勤劳的、节俭的,她外表柔弱,内心却十分刚强。她话语不多,很少对我们训斥……”为了供三个孩子上学,母亲又是养猪,又是种地,起早贪黑地忙碌,干起地里的活,丝毫不输于男子。她不舍得花钱烧煤,就去野外拾柴烧火做饭;不舍得添衣服,总是破了补,补了缝,一件衣服,补丁摞补丁能穿好多年;她不舍得吃,总是等到三个孩子聚齐了,才蒸点白花卷馍让孩子们吃……张老师上洛阳师范期间,每次去学,母亲都会把仅有的白面炒一炒,让他到学校里用开水烫着食用……可是不管怎么劳累、怎么节省,微薄的收入根本无法满足家用,但是,母亲从不给别人添一点麻烦,就是再做难都不舍得让三个孩子放弃学业,除了努力还是努力。如今,年龄大了,心脏也不好。由于过度劳动,落下腿疼的毛病,坐在椅子上就起不来,得需要人搀扶,走路也相当吃力,但母亲还是闲不住,每天都想找点事做,她说:“人不能一日无事干,不然身体会出毛病的。”
我们常说“言传身教”,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造就。“身教”胜于“言传”,张母—— 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用坚强的意志扛起了整个家庭,虽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随她经历的一切都是无言的教诲,就像一盏明灯,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程。
百善孝为先
张校长就是在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从小就养成了不怕苦不怕累的习惯。《论语》里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在父亲去世以后,他自动担负起家庭的责任,处处为母亲着想,尽量减轻母亲的负担。在学校里他一边努力学习,一边送报纸,为了赚取一点零用钱,他跑遍了洛阳的大街小巷。师范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鲁沟教学,每到周末回家,看到母亲忙不完的家务和地里的活,还要照顾生病而躺在床上的奶奶,有时候外婆也会轮到家里。繁重的家务把母亲累得够呛,他心疼不已,就和弟弟妹妹都参与家务劳动,还帮助奶奶、外婆翻身、擦澡、喂饭……兄妹三人都很争气,毕业后都当了教师,并且找的对象也都是教师,三对教师家庭,令张母很是欣慰呀!为了不让母亲再劳累,兄妹三人都争着要把母亲接到自己家照顾。最后还是张校长说“我是大哥,理应多照顾,再说我的学校地方宽裕,住着也方便,周末到弟弟家住,妹妹有时间多回来看看就行。”弟弟妹妹都听大哥的,也都点头答应了。
这周96岁的外婆轮到母亲照顾,张校长就干脆把两位老人都接到学校来,和妻子王利平天天照应老人的起居,为她们做爱吃的饭菜。这不,刚吃过饭,第一节夫妻俩没有课,赶紧给两位老人换衣服、鞋袜,梳头……张校长的小女儿还没有上幼儿园,夫妻俩一边工作,一边照顾老人和孩子,累并快乐着!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老人的皱纹里都是满满的笑意。 当我问起张校长“工作繁忙,还要照顾两位老人,有何感想”的时候,张校长动情地说:“我就想,天天能和母亲说说话,和她一起吃个饭就满足了……”还没说完,他侧过脸不停地眨着眼睛,又扶了扶眼镜……我也扭过头,看着被亲情温暖的校园:女桢树上,碧玉似的树叶在微风中摇摆,逗着斑驳的阳光,甚是可爱。
一阵沉默过后,妻子王利平说,张校长对她的娘家人也是关怀备至,作为女婿,他做到了儿子应尽的义务。在老丈人因病住院后,张校长也是跑前跑后,天天照顾老人的生活,为他擦澡、洗脸、洗脚、端屎接尿……问起张校长为什么能做到这样时,他深情地看了看妻子,一字一顿地说:“当初我家里穷,利平嫁给我让她受委屈了……这么多年来,她在我们家无怨无悔,不管我做什么,她都在背后默默地关心和支持……她是一位好妻子、好儿媳、好妈妈……我应该向她学习呀!”说完,又看向妻子,王利平赶紧扭过头擦了一把眼泪,感动充满着整个屋子……
“百善孝为先。”张锋辉老师夫妇一直践行“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的诺言,孝敬老人,他们不仅获得了生活的幸福,在工作上也获得了多项殊荣,夫妻二人成为绽放在贫困山区的“并蒂花”,以独有的姿态散发馥郁的馨香。
以身作则,教育后人
“夫孝,徳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张校长的良好家风对他的工作影响也很大。他说:“想要办好学校,德育为首,提高道德意识,要从培养学生们的良好习惯抓起。”他还说,“想要让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扫把扫院区,慢慢的,会有好几个学生跟着扫,时间一长就养成了习惯。扫院区的人员从不安排,谁先到谁就扫,渐渐地,学生把扫院区当成了光荣的使命,每天都有好几个学生因为争着扫地而早早地来到了学校,待到全体师生到齐,校园里早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前几年, 妻子王利平无意中拍到张校长给老丈人洗脚的图片,不经意地流传开来。张校长就以此为例,教育学生要懂得“孝敬”。在学校里开展选拔“孝心少年”、“孝心明星”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收到良好的效果,也得到群众的支持和广泛好评,对规范学生行为和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离开鲁沟小学,风儿习习,有春的温暖,又有夏的热情,裹着甜蜜的味道令人“沉醉不知归路。”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像张锋辉老师夫妻那样,他们是鲁沟山区的希望,是民族的脊梁,他们用满腔热情托起执着与爱的旗帜,让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这里延展,以星火燎原之势,让中华文明遍地开花,香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