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早晨,我正在厨房里忙着准备早饭和姐姐带去学校的午饭。
起床闹钟响了,我听见姐姐在房间里大喊:“妈妈!把我的衣服拿过来!”
我匆匆忙忙冲进房间,打开灯,在她的衣柜里寻找她的校服,拿给她。
姐姐开始慢悠悠地换衣服。
我回厨房继续准备早饭和午饭。
十分钟过去了,姐姐没从房间里出来,我忍不住跑去张望。
嗯,上衣换好了!
我继续准备东西,又十分钟过去了,还没出来,我又去张望。
在穿鞋子了!
终于,姐姐走出了房门,也去刷牙洗脸了。
从起床到上桌吃饭,花了半个小时的时间。
在这半个小时里,我一直在替姐姐着急,因为四十分的时候要下楼坐校车。
有时候,姐姐吃早饭的时间连十分钟都不到。
十分钟,其实吃个早饭也足够了。
但是姐姐在吃饭的时候,又会不停地说话,十分钟,吃不了多少东西。
于是,我担心姐姐吃得不够多,会影响长身体。
不过,我的所有这些着急和担心,姐姐自己统统没有。
我这是“皇帝不急、太监急”。
我们总是因为太爱孩子,而想得太多,弄得自己焦虑不堪,而结果往往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糟。
2
巴林的气温越来越低了,昨天晚上等姐妹俩睡着以后,我把夹了一点薄棉的睡衣给姐妹俩穿上,防止晚上她们踢被子受凉。
半夜,姐姐醒来上厕所,发现身上穿着夹棉睡衣,哭了。
她生气地把睡衣脱了,跑来质问我,为什么要给她穿,她不想穿。
我跟她道歉:“没经过你同意,就给你穿上了,你很生气,妈妈真是抱歉。”
听到我真诚地道歉,姐姐消气了,回去睡觉。
躺了一会儿,我不放心,又起来去看姐姐,发现姐姐没盖被子。
我问:“要不要盖一点被子?”
姐姐摇摇头,表示不盖。
我忧心忡忡地回房间,纠结要不要等她睡着了,再偷偷帮她盖上。
后来决定打消这个念头,因为我实在太困了,等不到她睡着我自己就已经睡着了。
早上起床,我第一时间去看姐姐,发现她身上的被子盖得好好的。
我心想,姐姐长大了,能够照顾好自己了。
我们总是因为太爱孩子,而过多的担心,把原本属于孩子的事情,往自己的身上揽。
3
今天早上送孩子们上校车,碰到一起坐校车的印度女孩,比我们家姐姐大一岁,只见她穿着短袖,手里拿着一件长袖外套。
印度女孩的妈妈一直要求她把衣服穿上,说这天气太冷了。
女孩不穿,因为她觉得自己一点都不冷。
校车开走了,这位妈妈很无奈地对我说,这么冷的天气,让她穿衣服,她就是不穿,我都穿这么厚的外套了!
我想起了自己。
前几天,巴林开始变凉,孩子们想穿长袖外套,我把外套拿出来,她们穿着去学校。
但是那天,妹妹回来的时候,我发现她出了好多汗。而姐姐则头发凌乱,因为在学校太热了出汗太多而一直挠头。
第二天,孩子要求穿外套,我就不想给她们穿了。
我费尽口舌,想说服她们,你们并不冷,穿了会热。
但是孩子们说自己冷,一定要求穿,然后伤心地哭了。
我们总是因为太爱孩子,而不相信孩子的真实感受,用我们自己的感受去替代。
4
姐姐所在的学校,每个学期,老师都会和家长面谈,反馈孩子发展情况。
姐姐这个学期开始学发音和拼读。
面谈的时候,老师反馈,姐姐在拼读的时候会混淆“e”和“i”的发音。
回来以后,我的脑中出现了很多种帮助姐姐的方案。
孩子的爸爸也是,他把他的想法告诉了我,建议我在家如何辅导姐姐。
虽然我很想执行这些方案,但是我忍住了。
我告诉自己,每个孩子的学习方法和进度都不一样,姐姐需要自己摸索出一套识别和记忆方法。我不想在这个过程中把我的方法和想法带进去。
而且,我相信,姐姐是有能力分辨清楚这些发音的,只是时间的问题。
过了一个多星期,我拿出了一组带有“e”的单词,让姐姐念给我听。
我惊讶的发现,她全都念对了,而这一个多星期里,我什么都没有做。
我们总是太爱孩子,而看不得孩子遇到一点困难。在出现困难的时候,总是急着抛出我们事先准备好的解决方案,却忘记要等一等,先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5
在我生完孩子以后,我的母亲反复对我说,一个人看孩子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人帮忙,我生了你,是你奶奶和外婆帮忙带的,一个人哪里忙得过来?
我当时没带过孩子,没有经验,我是很相信母亲的。
所以,我始终相信,我无法一个人带孩子。
于是,我总是想方设法找父母、找公婆、找保姆,帮忙看孩子。
我的母亲和婆婆,都是意志坚强的好妈妈,为了想让我少受点苦,她们尽心尽力,帮我做了很多原本该我自己承担的事情。
但是,我却发现自己过得很不开心。
再后来,我决定自己一个人带两个孩子,我发现自己不仅忙得过来,而且孩子带得也挺好。
虽然比之前有人帮忙的时候要辛苦,我却很开心。
因为,我在把握和负责自己的命运,我在解决自己的问题,最关键的是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
我现在想想,我妈是太爱我、太心疼我了,生怕我吃苦,才说出了那样的话。
我们总是太爱孩子,而不愿意让孩子受一点苦,殊不知,这些苦都是孩子成长所要付出的。
6
所有的孩子在他们的一生当中,都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身为父母的我们,要学会适时而退。
托马斯.戈登博士在《P.E.T.父母效能训练》一书中写道:“如果父母只能从这本书中学习到一件事情,我希望是:每当运用权威去逼迫孩子做事情的时候,他们就剥夺了孩子学习自律、为自己负责的机会。”
虽然我们未必时时使用权威,却也常常会过分介入,因为作为父母的我们,经常想给孩子最好的东西,怕他们犯错、走弯路。
但是在过分介入,有时候会在不知不觉地剥夺他们自己去经历人生的可能。
因此,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能力的不断增长,我们要不断调整和摆正自己的位置,该放手的时候要放手,该划清界限的一定要划清界限。
始终记住,孩子才是他成长的主角,父母只是协助者;不要用爱的名义,抢走了孩子“主角”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