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背景
在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降息”这件事既是现实,也是未来。
债市、银行和保险公司,体现出利率变化在短、中、长期的反应速度。债市和银行利率变化已经有目共睹,现在终于轮到了代表“长期收益”的寿险预定利率。
我们正走在降息的路上,而且远未到头。
在当下这个“降息趋势”的关键节点上,如何抓紧时间,抢在最后的时间窗口,加速抢期营销?
倒计时阶段
找准两个“堵点”
时间的紧迫性是短期内“抢单”最充足理由:
对银行来说:降率是邀约客户的理由。
对客户来说:降率是决策行动的理由。
如果说日常营销的关键是找准客户需求,强化保险产品的非金融功能,专业性地解决客户的个性化问题;那么当下的关键点是找到更多的目标客户,用最简单的营销逻辑增加营销的出单量。
日常:有限的重点客户 × 个性需求 × 逐步推进
抢期:广泛的普通客户 × 共性需求 × 快速出单
所以这样来看,这个唯快不破的“特殊时期”,关键是要解决两个问题:
① 在营销逻辑上,做减法;
② 在目标客户上,做加法。
化繁为简:让营销逻辑更加明晰
众所周知,长期寿险销售的最大难点在于客户不习惯或者不接受长达十年以上的“超长期产品”——利益的实现和确认距离现在过于遥远,从而造成一种“好,但是无感”的渺茫感——我投出去的钱是眼下的,但收益却是很久以后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其实不难,只要把传统的营销逻辑倒置一下就好了:不是客户接受了产品再找钱去投,而是确认了客户有一笔“长期资金”之后,再去给这笔钱配一款合适的产品。让长期寿险这个角色在整个叙事过程的中后部分再露面,听起来就顺理成章了。
简单说:原来是拿着产品找钱,现在是拿着钱配产品。
“圈定”好长期资金之后再配产品,即使客户再表达出“产品时间太长”的异议,也就很容易处理了:
“投这个产品的钱,本身不就是您的长期资金吗?既然是打算养老或者将来给孩子花的钱,十年二十年内您肯定也不会随便用啊!况且万一用钱,还可以减保取现或者做个保单质押贷款。另外,如果想降低计划外突然用钱的可能性,也可以把全家人的健康险和意外险也一并配齐,就彻底后顾无忧了。”
打开思路:找到更多目标客群
担心客户有“不良感受”,大多营销人员喜欢找熟客户、好说话的客户营销保险。遗憾的是,这样的好资源会越用越少,几近枯竭。
其实又好说话又多金的客户选择标准也是一种自我设限。回归到产品的本质(锁定复利效果的长期产品)来看的话,每一位有“长期资金”的客户都满足长期寿险的配型要求。
问题来了,谁是有长期资金的客户呢?这里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客户有长期资金;二是客户要意识到自己有长期资金。
大部分有数十万以上金融资产的客户或家庭,都可能有一笔隐性的长期资金。为什么叫“隐性”呢?因为他们自己并不清楚,或者没有刻意去规划、定义这笔钱的用途和性质,只是直觉地放在银行不敢花,只有留在那里才会让自己感觉踏实。
理财经理要做的,就是引导客户把他们的金融资产按照使用计划(注意,在理财规划中,“备用”也是一种特殊的用途)分清“短、中、长”,只要客户认可自己的资产中或多或少有一部分是“长期资金”,我们就不仅找到了目标客户,还找到了目标资金,后续无非是答疑和强化工作了。
这样来看,客户的很多交易行为都可以为理财经理传递他们可能拥有“长期资产”的信号,比如他们曾经关注、打听、购买过(无论行内行外和是否到期)长期定期(包括大额存单)、国债、趸交保险或者长期理财;即使是曾经投过长期寿险的客户,现在也可能积累了更多的长期资金从而具备了加保条件。
长期寿险 抢单窗口期
观点小结:
借预定利率下调的机会提高紧迫性,降低难度。
改变原有的营销习惯,简化营销逻辑和周期。
先沟通客户的用钱计划,再给长期部分配产品。
通过交易信息海选客户,主动开口,扩大出单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