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和做到相差十万八千里,这其中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呢?
答案是:模糊
一切都只知道个大概,这对提升行动力来说,是很致命的。仅仅知道还不够,还需要另外一种能力:
清晰力,就是把目标细化,具体化的能力--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
建立清晰力,很简单:就是三个字可以实现:写下来
写下来,就有这样神奇的效果,因为“写下来”会清空我们的工作记忆,当我们把头脑中所有的想法和念头全部倒出来之后,脑子就会瞬间变得清晰,同时左右的想法都变得清晰且确定。这样一来,我们就进入“没得选”的状态,在过程中不需要花脑力去思考或做出选择。
行动力最怕模糊,如果我们的头脑中一直有很多模糊的选项存在,我们就需要花心力不断做选择,做做选择是一件非常耗费脑力的事情。我们的大脑有可能为了省点力气,而不自觉地选择那个它最熟悉、最确定的选项--做那些轻松、愉快但不重要的事情。
做规划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自己严格执行,而是做到心中有数。
你陷入懈怠,懒散,空虚的情绪中动弹不得时,往往是因为你的大脑处于模糊状态。大脑要么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要么同时想做的事太多,无法确定最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要么知道目标,但没想好具体要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去实现。
不管你处在什么状态下,只要拿出笔和纸,写下目标,写下时间,你的元认知能力就能迅速提升,你就会动力满满。归结还是那句话: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
你若真的想清楚了,就会主动实践,重构自己的行动力。
成长的一个悖论是: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
之前一直强调想清楚的重要性,但当我们绞尽脑汁去想却仍然想不清楚的时候,就要依据前人的假设先行动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接近目标,才能想的更清楚。
认知,其实是一种技能
在科学家看来,学习任何一门技能,本质上都是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在建立连接。用神经科学的术语解释就是:通过大量重复的动作,大脑中两个或多个原本并不相关联的神经元受到反复刺激之后产生了强关联。
比如学骑自行车,如果我们没有足够多的练习,大脑中神经元也没有受到足够多的刺激产生强关联,即使我们轻松理解骑自行车是怎么回事,DNA这项技能自己实际并未掌握。直到我们学会了这一技能,再经过无数次的日常运用,大脑中相关神经元连接才会变得异常牢固,我们才会真正掌握骑车这项技能。
在技能学习的路径中,仅仅“知道”是无法形成反馈闭环的,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让大脑神经元形成强关联,反馈闭环才能经由“做到”这个节点得以形成。
道理再好,如果不去刻意练习,不去刺激相关神经元的强关联,这些美好的认知将永远不会真正对自己产生影响。
《思维导图》的作者东尼·博赞曾这样形象地描述养成习惯时大脑的工作情况:
当你产生一个想法时,带有这个想法的神经通路中的生化电磁阻力就会减少一些,就像是丛林里清出一条小路一样。一开始非常费劲,但是随着你经过这条路次数的增加,这条路也会开辟地越来越彻底,你所遇到阻力也会慢慢变小。到最后,这条小路会变得平坦而宽阔。
不发生真正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学习
一篇文章, 一本书,就算讲的再有道理,倘若最终没有促成自己改变,我便认为读这篇文章、这本书的过程就是无效的学习,这个过程就是无效的时间,本质是浪费时间,因为在需要的时候,我却提不出任何让我频频点头的道理,所以尽管它们讲的看上去很有理,但实际上与我没什么关系,这样的道理我会大胆地舍弃。
当改变成了读书学习的最高标尺之后,我们的学习量还有可能下降。比如当你真正明白“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这个道理时,网上所有关于“目标聚焦”的文章都不会对你有吸引力了,但如果你并没有明白,那么你依然会在看到类似文章时觉得很有道理,然后一个劲的把它们往收藏夹里放。
现实和理论都告诉我们: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所以,尽管放心地抛弃“懂得很多道理”这样的执念吧,在抛弃时,还要真诚的为自己开心,因为这个世界上,知而不行的人实在太多了,只要你有所行动,就可以超越一大批人。
对成长来说,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当你凡事都以改变为标准时,你的成长路径会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