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在辽宁朝阳机场降落的时候,空姐告诉我们现在室外是零下10度。从窗口往外望,到处是光秃秃的树枝,成片的平房,无雪,我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由此而生。
为了这趟旅程,我已经期待太久了。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广东人,生活在南方二十几年了,还是第一次去东北。久闻北方的寒冷,所以在出发前早早就准备好了御寒的衣物:羽绒服、雪地靴、耳罩、帽子、加绒保暖裤、暖宝宝......十足一幅南方人初次去北方过冬的做派。零下10度体感如何,我对此没有任何概念。机舱里面还是暖和的,我穿上羽绒服带上帽子,怀着期待的心情步出了机舱,也开启了一场长达七天的南北方差异体验之旅。
“零下10度,但没有雪”
「冷不冷?」一下飞机小张就问我,他扛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走在我前头。
「居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冷。」我实话实说。这里的寒气不像广东的湿冷,能透过衣服钻进你身上的每个毛孔,瑟瑟发抖。这里的寒气更像是初次见面笑脸迎人的黑社会大佬,一开始是干燥的友善的,但只要在室外站上一会儿你就会感受到它的威力。
令我意外的是,本以为一下飞机就能见到漫天遍地的白雪,会有雪地靴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但迎接我的只有掉光了叶子的树木,和清冽干燥的空气。
「为什么没有下雪?不是已经零下十几度了吗?」我不解地问道。在我有限的常识里,零下十几度就是结冰下雪的温度了,怎么会没有雪呢?
听到我的问题,小张笑了一下:「不是气温低就会下雪,下雪和降雨有关的,降雨多的地方下雪的几率才大,听说今年朝阳都还没下过雪呢。」
「哦......」我有点小失望,不过还好我们接下来的行程里有去隔壁市看雪这一项活动,也就不在意了。由此我也填补了一个新的常识漏洞:原来不是气温低就会下雪。
“原来暖气是这么一回事”
小张的朋友来机场接我们,十分钟的车程就到家了。我看到门口有一位叔叔站着,犹豫了一下,朝他投去不确定的闪烁眼神。叔叔看到我先开口了:「是山山吗?」
「噢对对对!叔叔好!阿姨好!」这一问我就确定他是小张的爸爸了,他身后还站着一位满脸和蔼笑容的阿姨,可以推定是小张的妈妈。
虽然之前在电话里都已经听说过彼此的情况了,但第一次见面还是有点拘谨,一点点,同时又觉得亲切朴实。相比起见家长的紧张,我更多地被眼前陌生的一切吸引过去,好奇地打量着身边的事物:冻柿子、冻梨,当然还有传说中的「暖气」!
一进屋,就仿佛步入了春天。脱下羽绒服和雪地靴,换上棉拖鞋,细细感受在屋内被暖气包裹的温暖,不会太热太干,体表温度刚刚好。他们这里装的是地暖,暖气自下而上,洗好的衣服往暖气附件一摊,第二天就干了。在湿冷的广东过了二十几年冬天,我终于在今天,在北方的冬天里被治愈了,恨不得拉住暖气的手转圈圈:「认识你真好以后也请常来我家里做客好吗。」
任它窗外北风肆虐,我在屋内永远四季如春。
“东北人民吃饭真·重口”
我,一个爱吃火锅爱吃烧烤爱吃辣的广东女孩,在广东人里面已经算是口味比较重的了,但是在东北菜面前还是败下阵来。
首先是家常菜。小张的爸爸妈妈在这七天里都给我做了很多好吃的,有很多还是我在广东常吃的菜式,但是口味完全不一样,一言以蔽之:咸!
韭黄炒蛋,很咸。烧麦,很咸。羊肉饺子,为什么肉馅都那么咸了还要蘸酱油 ?养生系广东人表示不能理解。重点是,正当我心里有无数弹幕在刷屏:“好咸啊为什么会这么咸”的时候,小张的爸爸尝了口韭黄炒蛋后,说了句——「淡了。」
我默默扒了几口饭没说话,只是在饭后灌了几大杯白开水。
出去吃饭也是如此。小张好不容易给我点了份汤,我一看,是疙瘩汤,食欲顿时熄灭。最后全程我就专注于桌面上那几道“山药羹”、“凉拌杏仁”等口味清淡一点的菜了。
我也采访过当地一位东北妹子:「你们会不会觉得东北菜很咸?」
东北妹子表示:「有时也会觉得,但是习惯了。」
这大概就是东北饮食文化中的一个特色吧,大口吃肉,开怀喝酒,畅谈地阔天高,豪迈大气。
写到这,我又想念小张爸爸包的灌汤饺子了,虽然口味重了点,但一口饺子一口汤的滋味实在是让人食髓知味。
“过了十二点才吃年夜饭,还有这种操作?”
不知道其他广东人的过年习惯是怎样的,反正在我家,大年三十那天就是贴春联、买桃花,妈妈一大早起床准备菜肴,到了晚上六点多全家一起吃年夜饭。年夜饭过后便各忙各的:爸爸忙着抢红包,妈妈早早就睡了,哥哥出去找朋友跨年,我就窝在房间里玩鼠标。电视开着,闹哄哄的春晚节目只是大年三十晚的背景音乐。
所以这次来到东北过年,我终于感受到南北方春节习俗的巨大差异了。
首先,大年三十这一天,和平时一样,一天只吃三顿饭。但是这个吃饭的时间点和往时不同:早餐在早上七、八点吃,午饭在下午三、四点吃,年夜饭则是过了凌晨十二点才开吃。
所以吃完午饭后,剩下的时间对于我来说就变得无比漫长。大人们都在打麻将,小孩子则在房间里打游戏。小张带我出去买烟花,这边市区是不禁烟花炮竹的。我怀着期待的心情想重温一下儿时的春节回忆,没想到还没放几根,零星的花火点燃了上午烧剩的炮竹残渣,差点没把居民楼给烧了。吓得我俩赶紧把火灭了,最后只好悻悻地收拾东西回家。
大概晚上十点多的时候,长辈们开始包饺子了。擀面的擀面,剁馅的剁馅,包饺子的包饺子,分工明晰。饺子口味方面,有羊肉馅的、牛肉馅的、三鲜的,任君选择。据说他们通常会在饺子里面包钱币,谁吃了带有钱币的饺子就寓意着新的一年会大吉大利,财源滚滚,不过今年他们没包,所以我也就无缘体验那种「被财神爷选中」的惊喜感了。十一点多的时候,饭桌上就摆满了中午吃剩的一桌子菜,还有热气腾腾的饺子,倒上饮料和酒,满满当当。等到春晚零点的钟声一过,我们已就座,举杯共饮,觥筹交错,吃一口饺子,互道一声新年祝福。
“大年初一走亲戚走断腿”
因为我们家亲戚在坐标上都离得比较远,所以在广东过年的时候,我们很少会「走亲戚」。每年的大年初一,我和哥哥总是睡到日晒三竿才懒洋洋地起床,迎接老爸老妈的新年红包,可以说是十分悠闲了。
而东北这边完全不一样。尽管小张之前已经跟我吹过风,说大年初一一早就要挨家挨户地给长辈拜年,可是那一天到来的时候还是比我想象中的累得多。
早上起床吃完早餐后我们就出发了。老姑、二姑、三姑,老姑夫、二姑夫、三姑夫,老姨、二姨、三姨,老姨夫、二姨夫、三姨夫,大爷、大娘、奶奶......这庞大而紧密的亲戚关系像一张大网,光是辈分关系就能把我给绕晕了。我们提着一箱又一箱的饮料和牛奶,沿着整个族谱挨家挨户地给大家拜年。光是一个上午,就去了五户人家,刚放下礼物,喝口茶还没聊几句,就得马不停蹄地往下一家赶去,还得在午饭前赶回家参加家族大聚餐。
这一天结束后我身心疲惫地躺在床上,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
「我想回广东......」
俗语说:「十里不同俗」,更何况是相隔万里的广东和辽宁。我这么一个广东土著,活了二十几年还没去过北方,终于在交往了一个东北男朋友后,踏上了那片土地。
Anyway,第一次南北方春节差异体验之旅,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