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甄嬛传》中,安陵容不是一个讨喜的角色,其中最让人痛恨的一点,便是背叛甄嬛,投身皇后,作为皇后的棋子做了不少阴毒之事。可惜苦心经营,最后却不得善终,自己不甘心,观众也唏嘘不已。
安陵容为什么要投靠皇后?明明她的好姐妹甄嬛,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聪敏灵慧,又重情重义,在皇上面前有话语权,在后宫中亦是举足轻重,对自己也多有帮助和提携,和她抱团取暖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安陵容为何要舍近求远呢?
从理论上说,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其隐性动机,他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其现有认知能力下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因此,要理解安陵容的选择,就要寻求其隐性动机,探究其认知模式。在固有认知框架的影响下,作出利己行为,这是人的本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安陵容的命运早已注定。
安陵容出身低微,虽是嫡出,母亲却不得宠,不但被父亲冷落,甚而被小妾欺负。这样的处境,让安陵容自卑、敏感,自尊心极强。虽侥幸入宫为妃,却迟迟得不到皇帝的宠幸。
和甄嬛的有意远离皇帝不同,安陵容一直渴求皇帝的恩宠,因为她意识到,要在宫中立住脚,必须得到皇帝的加持。入宫之后,她的最大动机,就是一心求宠,获得皇帝的青睐。这一点,被老谋深算的皇后看在眼里,并加以利用,最后成为了皇后局中的棋子。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安陵容的心理和动机亦有迹可循。她母亲为了父亲的前途,耗费自己的青春做刺绣,双眼几近变瞎。年老色衰之后却只得到丈夫的冷落和得宠小妾的欺压。
这样心理阴影让她在自己出嫁后,首先是恨得宠的妻妾。比如甄嬛,她最恨的人就是甄嬛。这一点,在许多观众看来很难接受。因为甄嬛曾经帮助过她多次,次次尽心,可谓恩重如山。背叛甄嬛,等同于忘恩负义。
但如果了解安陵容的心路历程,便知她不可能和甄嬛做情真意切的姐妹,因为她不是沈眉庄,端庄大度,知人知己,而是从小被得宠小妾欺负的安陵容。
其次,她认为,母亲被冷落和欺压的根本原因在于:不懂得保护自己,也不善于争宠,所以入宫后,她一方面寻求权力(皇后)的庇护,一方面致力于用各种手段得到皇帝的宠爱——美妙的歌喉、迷情的熏香、惊艳的冰嬉,不一而足,为此不惜牺牲自己的名声和健康。
最后,她对失宠的皇后,既有对权力的崇拜,也有一份亲近和同情,如她对自己年老失宠的母亲一般。
在这样的心理认知下,安陵容渐渐投靠了皇后。她要的不是安稳,也想不到善终这么遥远的事,她要的是恩宠,是地位,是自己在宫中能够立足,得到他人的尊重。
让人不齿的是,她仍然假惺惺地与甄嬛保持友谊,想要两面讨好,暗施算计。以欺骗之手段获得信任,心存侥幸,不顾后果。她太依赖“算计”,又何尝不是因为从小看多了别人对她或者她母亲的算计呢?
甄嬛和沈眉庄入宫,想求得的是一份真爱。而安陵容,一心只想求宠,她甚至不懂得爱是什么。她巧施心机,陷害甄嬛和其他宠妃,何尝不是深知自己无法依靠自身魅力获得“爱”,只能通过挤开其他人来获得皇帝的关注呢?
皇帝赋予了她恩宠,却是宠而不爱,可能连她自己都不明白这其中的关键:她无法和皇帝平等相处,只会讨好式地卖乖、献媚,这样的女子是无法在睿智深沉的皇帝心中留下痕迹的。
可叹,机关算尽,还是没能摆脱棋子的命运。虽然得到了皇帝的一时宠幸,却终究受制于人,不能拥有自己的孩子,甚而失去自由和生机。之前的一切算计,不过是镜花水月一场空。最后,她累了,食苦杏仁而自杀,想起这不由己的人生,苦笑自己终于可以做一回主了。
她有选择吗?可以说有,选择做一个有底线的人,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也可以说没有,因为我们都受自己认知模式(或者说潜意识)控制,无法跳出自己的思维局限。
有意思的是,皇后看透了安陵容的隐性动机,对之恩威并施,使她成为了一颗颇为有用的“棋子”,却认不清楚自己。
本质上,皇后和安陵容是同一类人,皇后,因为其庶出的身份,从小被人忽视和践踏,后来心爱的夫君又被完美的姐姐横空夺爱,这让她陷入巨大的嫉妒和痛苦之中。
虽然她和安陵容一样,心肠歹毒(杀了自己的亲姐姐,也容不下别的妃子诞下子嗣),目光短浅(一心迎合皇帝,不愿收养才德兼备的四阿哥),只知算计别人,不知反思自己(作为一个妻子,实在是缺乏女性魅力),但我们还是不得不为她惋惜: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何尝不是因为自己从未享受过真正的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