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读完了贾平凹的《山本》,虫鸟嘶鸣,酷暑难耐,且以寥寥数语劝慰自己,告慰光阴飞逝
是月初在北京出差时看到这本书的,读了一些,是我这几年喜欢的大历史背景下的家长里短,闲言碎语,尤其对底层人民在大历史车轮下或苟且偷生或借机发迹或纵横捭阖或两面三刀的描述尤为喜欢,正如前几年看到的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所描述的一战、二战及战后世界的琐事种种。因为一直觉得自己脱离现实生活太久,日子过的太过虚幻,特别需要一些具体的“给养”滋补一下自己并不健全的内心成长。其次就是,读历史也在读自己,正如作者所言,作为历史的后人,我们不可避免的既继承着历史的荣光也拥有着历史的龌龊,如同在孙子身上很容易找到爷爷的影子,我们时常对于他人他事的认可或失望,也都是对自己的认可和失望
一开始读的时候, 以为作者是想通过自己对秦岭的理解构建一个宏大如《红楼梦》或者《百年孤独》般的世界观,这里有骏马奔驰,有大将之风,有大家大师,有儿女情长也有粗鄙营生,然而渐渐深入才发现,是大历史背景下的林中一花,河中一沙。是啊,大历史大战争从来只有记载,没有故事,而小的战争,小的部落,小镇的世界却往往细节丰富,人物丰富,趣味横生。一个认识上帝的人,看上帝在那木头里,而非在十字架上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也发生了许多事情,让我对自己以及自己所要面临的许多事情也有了更多的认知,从生活中获得的成长与坚韧也在书中陆菊人的身上看到了更多相似的影子。过去一直去,未来一直来,还是要活在现在,在当下的世界混合着流逝的光阴来认识自己,听闻自己的心跳,撕掉自己身上长歪的枝丫,褪掉伪善的外衣,在太阳下曝晒。再多的年少轻狂,再多的志得意满,再多的爱恨情仇也都要从具体的小事开来,寻找自己的足迹,做一个更加“完整”的人
书里故事的本身并不算精彩,可能过于贴近历史真实,才显得行军打仗的旅长和团长多少有些拙劣。过去的日子里,我们看惯了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反倒没有真的思考过那些青史留名的将军和战斗者,是否也有失败的经历,是否也有糊涂的时候,是否也有情绪难捱的时候。说到底大家都吃五谷杂粮,都是俗人,烦心事谁没有,天都有个刮风下雨的,痛苦,揪心,烦恼,委屈,置气,不如意,就是人一生中必需的粗粮,就是那刮风下雨。你记住,许多想法到最后都成了疾病
越读书中小镇里发生的争执,底层人民惨淡的光景,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越能理解我生活的那个村子,那个给我最初的世界观,最初对人性认识的地方,那种部落一样的生活区,往往才是大中国环境下真实的社会现状,你家往上数三代是啥样的人,都干过啥,别人都一清二楚,你现在在干啥,你家几斤几两,虽然你从没对别人说过,大家心里也如明镜般敞亮的知道,这里有大历史碾过的痕迹,也有大历史排泄而出的污物,真正读懂了这里,也就读懂了历史,读懂了这个古老的国度,这个古老的民族。但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用整个生命的进程去感悟和体验以及参与其中,继承着历史,创造着历史也开拓着未来
书中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作者通过县长这个任务对秦岭地貌以及在秦岭生活的万物种种的描述,什么花草树木啊,鱼虫走怪啊,奇珍异兽啊,山川河流啊,都非常详尽,那些如数家珍的花草树木以及他们生长的节令,物性,药性,观赏性都详尽异常,仿佛自己也在月光漫洒下漫游秦岭,品一品这大江大河,抚摸一下这提携了黄河长江也统领着北方南方的中国龙脉,这里的烟火气息,抹的满嘴都是的辣子,只在早上伴着露水才有的菜品“地衣”,擀的细腻柔韧的面条,唇齿回味的黑茶,以及那些神鬼亡灵,风水命运都融在故事里,融在人物的命里里,有中医,望闻问切,有寺庙,供奉着地藏王菩萨。仿若一张生动的画卷,把这里生活的琐碎和对命运的挣扎都画的栩栩如生,也像着一面铜镜,把最真实的我们刻画在镜子里,看看书,一开始在看历史,再看看自己烂糟的生活,其实也在影射自己
未能一日寡过,恨不十年读书,越是有了目标,越是不敢懈怠,就越是觉得力不从心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