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不昌佛教式微的民国时期,作为律宗大家,弘一法师不仅身体力行,也戮力传播戒律对于修行的重要性。这本书是弘一法师出家后的佛学杂文、演讲稿以及出家前的一些题跋汇集,不失为初入佛门熏修者想要对佛法的要义、宗派及修持等有所了解的好书,亦可受教弘一法师的才情。
比之古代高僧大德的言论事迹,作为近代高僧,弘一法师对佛法的示现让人更觉亲近,虽然他文学功底极深,文集中无论白话文、古文、诗词歌赋皆信手拈来,出家前所写四字骈文,文采飞扬,直追魏晋的风清骨峻,而出家后文风却归于素朴古穆,不玄谈阔论,而善从身边的小事或感悟入手,自度度人,让人觉醒到佛法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不高深,但也不易行。唯有依戒依法,长养慈悲心,“彼即丈夫我亦尔”,即可有成就。
法师的学问既采众家之长,又一门深入。其佛学淹博,所讲法门,皆能互相比照,尽显圆融无碍。落于实际修行,对出家众及在家人唯淳淳嘱咐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为惜福。弘一法师自言一生严守戒律,生活异常俭朴,在丰子恺的《我与弘一法师》、《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弘一法师》两文中,尤其陈星的《弘一法师在白马湖》一文中亦有详细的记录。读之,法师清矍素朴的形象朗若星辰,如在眼前。而弘一法师文中回忆印光大师的日常生活,亦是克己惜福的典范。
二为忏悔。“胪列夙世及今世所染之恶习,逐一改之。”修行的意义,大致也就在此吧。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法师重点指出“受戒”不意味着“得戒”,提醒大众用《占察善恶业报经》来忏悔自身,切莫因已受戒而生贡高我慢之心。
三为持戒。学佛之人当知戒定慧为次第渐进的三无漏学,而“戒”为根本。深信因果发菩提心,不仅要诵经念佛于课业精进,以断身口意三业,亦要身体力行,不辞劳作,方能身心勤勉。持戒的好处,当真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实在取决于个人的心志与知见。
四为精进。书中第三部分系法师校勘经本的说律解经题记,清晰可见法师治学之严谨、涉猎之广博。而他教育弟子们之用心与严格,也是很少见的,但其行严苛,其心却又极慈悲柔软,“好似良师复好似严父”。以前读亦幻法师的《弘一大师在白湖》,中有一句当时甚为入心:“……现代登座谈玄的大德,徒涉博览,落于宋学汉学家的空泛窠臼,实是失却佛教本来面目……”而弘一法师自始至终,在家出家,言传身教,其精进稳实、清肃严正都是佛教界的楷模。
五为自尊。要以正信培养信心。书中法师在安海金墩宗祠的演讲令人受益良多。他一一破去世人对佛教的误解,所释十疑为佛法非迷信、非宗教、非哲学、非违背于科学、非厌世、非不宜于国家之兴盛、非能灭种、非废弃慈善事、非是分利、非说空以灭人世,一席话如烛照暗室,言简意赅,有理有据,字字珠玑,真乃明师!
读弘一法师的书,如赏弘一法师的字,总能觉心底一片清凉,实乃光风霁月的旷世高僧。法师曾给自己取了一个“二一老人”的名字,其意取自两句清代诗的首字,焦亮的“一事无成人渐老”以及吴梅村的“一钱不值何消说”,作为对自己一生的评价。一个在艺术、修行、品格上都有着令人高山仰止的成就的出家人如此评价自己,名闻利养如烟云消散,其灵魂之清明、姿态之谦卑,天光水月,已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