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怦然心动》讲述了一个如夏日清晨般纯净舒服的爱情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对金童玉女,男孩英俊女孩伶俐,他们是邻居也是同班同学。男孩布莱斯·罗斯基一家在他小学二年级开学前的夏天搬到了女孩朱莉·贝克家对面。7岁的朱莉从看到布莱斯明亮眼睛的那一刻起,便喜欢上这个散发着西瓜味道的男生。不过在布莱斯眼中,朱莉更像是一个避之不及的麻烦。 两个孩子受着完全不同的家庭教育,一个如绅士般规矩而精致,而另一个则如乡村女孩,自由勇敢,充满想象。孩子间你追我躲的懵懂感情轻快地推进着故事的发展。
梧桐树上的风景
影片中,与这两小无猜的感情缠绕在一起的是一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每天早晨,朱莉、布莱斯和附近的孩子们都在这棵高大的梧桐树下等待校车的到来;每逢假期,孩子们也在树下玩耍嬉戏。布莱斯的风筝挂在梧桐树枝上了,朱莉主动爬到树上帮忙去摘。清风拂面,女孩的发丝飘动在绿色的梧桐树叶、白色的树干与蓝天描绘出的背景中。看着镜头里的女孩在树上一点点爬高时脸上陶醉的神情,笔者的心里充满了羡慕。她一定是看到从未见过的美丽风景,每往上爬一点,精彩就更胜一筹。她说,她像被捧在大地上,任凭风吹拂。微风的清香,如同阳光混着青草味。她会忍不住的地深呼吸,让肺充满这甜美气息。
从此,这棵梧桐树便成了朱莉的据点。她可以在树冠上一坐几个小时,看着夕阳从紫色变成橘红,“燃烧”地平线上的云朵;她会提前几小时爬上树,去观察日出时一道道光线如何划破云海;每天早晨,她都待在树枝上,等待校车一点点靠近。大家对朱莉的举动不屑一顾。梧桐树在别人看来不过是些纠缠突变的树枝,对朱莉却有着非凡的意义。她在树上眺望世界,也终于理解爸爸曾说过的:整体不仅是部分之和,整体更加精彩。正如树叶、青草、鲜花、阳光奇迹般的组合便可以是一幅绝美的风景画。
女孩在梧桐树的陪伴下快乐的成长。不过,影片的第一个高潮就偏偏来自于这小幸福的破灭。为了给新修的房屋让路,梧桐树被地主砍掉了。失去“伙伴”的朱莉非常伤心,她闷在被窝里哭了好久,连续几个星期都无法集中精神认真听讲,甚至不再坐校车上学,只为了躲开那个光秃秃的树桩。爸爸不愿看到女儿如此难过,亲手绘制一幅梧桐树装饰画挂在朱莉的床前,并希望她“永远不要忘记爬上那棵树的感觉”。从此这幅洒满阳光的梧桐树成了朱莉清晨和睡前的风景。
影片中的梧桐树恰如其分地映衬着朱莉的个性。朱莉在爬树、保护树、失去树的过程中,一点点扩大着自己的视野,一点点加深着对社会的理解,也一点点完善着自我的成长。幼时,她出于被单纯的吸引去追求布莱斯,而现在,她开始重新打量身边人的整体与部分,开始深入思考家人与生活,也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感情。女孩朱莉始终保持着一棵树的姿态:独立的思考,勇敢的行动,不屈不挠,饱含生命力。
离不开树的生活
虽不是每个人都曾如朱莉般与树有如此亲密的接触,但人们对于树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生活中,笔者曾不止一次的看到一棵粗壮的大树堂而皇之的长在马路的中央,川流的车辆绕路而行,林立的商铺后退而起。那也许并不是什么古木名树,但人们心甘情愿地为一棵树让路,因为它先于人们来到那块土地,人们对它心怀敬畏。当下,民宿旅游大火。那些游客趋之若鹜的经典民宿,无一不是坐落于山谷林涧,身处其中能闻得到自然的清香,听得见树木的生长。而在共享单车大行其道的城市,当人们开始思考慢行交通系统时,同样离不开树。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就曾提到:“一个城市如果适合自行车骑行的话,它的幸福指数一定是非常高的。因为首先它应该有自行车道,然后有绿树。”
树有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树能吸附粉尘,净化空气;树能降低温度,提高湿度;树能减少噪音,调节气候;树能防风固沙,涵养水土……在植物学的解释中,树的好处不胜枚举,树提高着生活的舒适度,守护着生态的平衡。
“如果你的生活周围没有伟人、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 ——特别的大树,它会教会你许多东西”。在文人的笔下,树更像是一个有灵魂的精神存在。作家周涛在其散文《大树和我们的生活》中,就指明:“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
不论在何种形式的文艺作品中,树都是一个常读常新的存在。因为树木扎根于生活,而生活更加离不开它:人们依存于树来延续生活,也同样眺望着树去延伸意义。观影时,笔者每每看到那位自由独立的阳光女主角,就会联想到《致橡树》中舒婷的名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影片最后,布莱斯在朱莉家的院子里为她种下一棵幼小的梧桐树苗。这棵新生的梧桐树,象征着孩子们的成长,见证着纯净的初恋,更加完整了电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