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不多说,先放两张动图,你们感受下:
丧尸袭城?《釜山行》出了续集?
其实是2016年韩国的压轴灾难大戏——
《潘多拉》
판도라
12月7日上映,在韩国连续蝉联票房周冠军。
投资高达155亿韩元(约9150万人民币),远超《釜山行》(总制作费和宣传费总额不过100亿韩元,约6000万人民币)。
如此下血本,只因为要拍个规模更大的灾难——
故事讲述3.11日本地震发生后,导致位于釜山地区的核电站爆炸,整个韩国随之陷入混乱。
情节似曾相识?
对,灵感来自日本福岛地震核泄漏事件,只是地点换到了釜山。
相比虚构的丧尸,这种潜伏在人们身边的威胁更加恐怖。
如果你看到电影最后的字幕——
韩国是全世界核电站密集度第一的国家
2016年,在当前的四个核电站中共启动了24座核反应堆
……
韩国国目前依然增设了6座核电站
并拟定了建设4座的计划
就知道恐核的情绪在韩国不是没来由。
而一旦韩国的核电站发生泄漏,中国东北和华北也难以置身事外。
电影开篇就点了片名“潘多拉”的题:
老师说(核电站)像那个什么箱子
一打开就会出大事
小孩只是懵懂地知道会出大事,绝对想象不到核事故的地狱景象——
轻则皮肤感染、呕吐、基因突变、致癌,重则身体溃烂、当场死亡。
还有血肉模糊的动图……Sir就不放了,毕竟大过年的
《潘多拉》的宏大,不在于它天翻地覆的爆炸场面,而是从三个维度,展现了灾难下的社会全景。
先是政府——
国家机制在片中又一次被黑得体无完肤,这很韩国。
地震发生后,核电站已经出现故障,但从核电站领导到韩国总理(李璟荣 饰),想的就是一件事:封锁消息。
又不是供电出了问题,何必把事情闹大呢
因为法案问题,现在可不能出事儿呢,你不知道吗
总统姜锡浩(金明民 饰),是个被架空的软蛋,迟迟无法对事故作出反应。
比起着手处理危机,政府显然对掩盖危机更熟练——
现在开始 危险地区维持现状
20公里以内的居民,假装紧急避难训练
下达室内避难令
还有半径10公里以内拉起警戒线,严格管理出入
而这种掩盖,无疑将酝酿更大的灾难。
第二个着墨的,是开头动图中,如丧尸一样奔逃的普通民众——
由于政府的隐瞒,他们除了一声爆炸,对真相别无所知。
知道越少,谣言越多,恐慌也随之蔓延、爆发。
男主在赫的女友确认核电站爆炸后,带领民众出逃,不仅要逃核电污染,还要逃政府的管控。
于是就出现这幕世纪大塞车的场景。
第三个维度的视角,是灾难最前线的电站工人。
以男主在赫(金南佶 饰)和他的三个好基友为代表。
他们有个共同的身份,“核二代”。
父母都是核电站员工,从小一起在电站边长大,然后子承父业。
多年来,在赫一直想着逃离,因为父亲和哥哥都被核电站污染而丧命。
所以在核电站刚出现问题时,他的第一反应是——逃。
然而,好不容易逃出生天,他才发现,反应堆外也是一片末日景象。
如果连一线的他也选择逃,那么其他人更无处可逃,于是在赫决定转身,返回那个刚刚拼死逃出的灾难中心。
说到这,一定有人也看出来——
政府无能,民众恐慌,英雄救难……这不是韩国灾难片的标准公式吗?
必须承认,《潘多拉》确实是一部声势浩大的灾难片,但在故事类型上,突破不大。
甚至有点流于泛泛而谈的政治正确。
比如,一味与民众对立的国家机器。(毕竟在批评尺度更大的韩国,黑政府也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在人物的关键抉择上,也走起了煽情套路。
像这种“你别走”、“你别跟过来”的对白,我们已经在韩片韩剧里见过太多次。
-哥哥,不要进去,进去就死定了
-快走啊,丫头
不是说人一定没有勇气“舍生取义”,而是说主角决定赴死时,他内心的犹疑和不舍还不够真切。
想要塑造英雄,不能绕过英雄的怯弱、挣扎。
大而正确的英雄主义,的确能第一时间淹没观众情绪,但经不起品味,因为它始终缺少一些让人悸动的微妙瞬间。
当然,尽管套路种种,也不能否定《潘多拉》的价值。
电影的拍摄、上映过程都超乎寻常的艰辛,历时4年,波折连连。
先是经历了投资方突然撤资的事件。
接着在准备上映的过程中,庆州发生了5.8级地震(自韩国1978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大规模地震),因为影片内容涉及韩国的地震灾难,在当时较为敏感,多方面压力之下,上映只能一再推迟。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状况,《潘多拉》的灾难更像一计当头棒喝。
至少它不是肤浅得理直气壮的行货,至少它不是对现实置若罔闻的孬种,至少我们希望它是杞人忧天的警醒。
而绝不是1%成真的预言。
而Sir也一直认为,对艺术来说,喧嚣好过沉默,前者还有从加法到减法的可能,后者从一开始,就注定只是一张白纸。
不信?
至少《潘多拉》已比导演朴正祐上一部作品——《铁线虫入侵》好一些了不是?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b站有
编辑助理:娜塔莉波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