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汪俊导演,黄磊、海清、陶虹等主演的家庭都市情感剧《小欢喜》正在热播。
三个备战高考的孩子;
三对情感纠纷的父母;
三种不同纽带的亲子关系;
上演了三个鸡飞狗跳、一地鸡毛的家庭故事……
网友们纷纷炸锅,这编剧莫不是在各个家庭中放了摄像头?这父母和孩子相处模式的剧情实在太逼真,满满的回忆杀瞬间把人拉回18岁那年……
01
一人高考,全家作战
季胜利一家,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等到孩子高三,才调回北京,错过了孩子成长的陪伴期,亲子关系紧张,不超过三句话就能吵起来……
陶虹一家,她在剧中饰演单亲妈妈宋倩,独自带着女儿英子生活……
经济上,不差钱,手握4套学区房,每月月租1.5万;女儿想去哪个学区房对应的学校读书随便挑,这相对于海清一家四口挤“老破小”和“季胜利”一家留守孩子的情况相比,是很多父母羡慕的“人生赢家”了。
事业上,作为女强人的宋倩从名校辞职,兼职做辅导老师,教学水平一流她很快成了大名鼎鼎的金牌讲师。
亲子关系上,作为与前夫水火不容的单身妈妈,宋倩拒绝前夫乔卫东一切“靠近”她们母女的行为,并且时刻对女儿英子的生活展开“全包围”式的关切,母女关系紧张如薄冰,一点点小事就会崩溃炸裂。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黄磊、海清一家,为了不让孩子挤厕所,父母提前1个小时(凌晨4点)起床上厕所、洗漱、准备孩子早餐;又为了给孩子节省上学路上一个小时的时间,放着自家豪宅不住,举家搬到了学校对面租房,4口人蜗居两居室……
02
父母心,天价房
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一切以孩子为主,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最好的照顾,除了孩子还是孩子,没有自己的生活。
他们总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含辛茹苦、掏空家底希望给孩子买个学区房,然后上个好学校,因此取得好成绩,从而考个好大学,就可以找到好工作,再找个好对象,最后进入上流社会,阶层晋升,人生赢家,还可以为孙子那代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孩子出生操心到孩子的孩子出生,不惜一家人挤住“老破小”,呕心沥血、含辛茹苦、掏空六个钱包势必也要为孩子谋得一套学区房……
对教育资源的无限投放,正在掏空这届操碎心了的父母。
也正因为如此,“学区房”引发的魔力幻想和焦虑,愈演愈烈,其价格被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越捧越高,甚至成为一场停不下来的金钱比拼游戏。
于是,“老破小”、“过道房”就这样卖出了天际价格。
“12平方360万,每平方均价30万元。”
这里不是寸土寸金的深圳湾,也不是房价冠绝全国的上海黄浦江畔,而是北京西城区的“老破小”。
既老且破又小,没有厨房,没有独立卫生间,电线交错,墙面斑驳,均价却高出天际,唯一的原因只有一个:学区房。
早在1993年,某地产商在顺德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烂尾楼盘”,4000套别墅无人问津。后来经过一系列策划,与北京某名校合作筹建贵族学校,结果楼盘很快售罄。
在2016年以前,北京西城区的一个面积仅为10.9平米的“过道房”,就挂出了150万元的天价,真实产权、真实价格、可以落户,对口师大附中、实验一小前门分校。
在这场“学区房”的全民狂欢中,“过道”就这么轻松地上了全国头条。
03
尴尬的结果
到底买学区房有没有用?住了学区房是不是就能上名校?上了名校是不是就能取得好成绩?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未知数。
如此疯狂付出大代价追逐的事情,有时候并不一定会产生明确的效果。
《苏州没有学区房》的文章里显示:苏州学区房向来火热,然而今年高考,苏州400分以上(江苏高考满分480分)的高分考生仅141人,不及南通、无锡、泰州、扬州、盐城、南京等城市。
再就是,30万均价学区房的北京西城区,陷入高分考生全军覆没的传闻。据了解,今年北京理科700分以上的共计24人,其中海淀17人,西城区仅有2人。
一边是学区房价格居高不下、家长为名校奔走的场景,另一边是学区房之于高考成绩的不匹配、高房价付出没能迎来高成绩。
学区房陷入前所未有的尴尬。
或许,千辛万苦买个学区房确实能让孩子进入名校学习,但要说取得好成绩,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房子本身是居住使用的住所,名校本身是教书育人的平台,为什么如此不相关的两者之间能产生如此密切的关系?
中间存在太多的利益链条,资源不公等因素。
学区房确实有助于让孩子接触到更好的资源,但这并不足以支撑“买学区房就能上好学校就能取得好成绩”的逻辑观点。
04
家长,最弱势的链条底端
政策风险
划片区、规定入学年份、居住年份等等,这其中一条就能决定孩子名校梦想实现或破碎,这些多而细的条条框框,“五年一大变,三年一中变,一年一小变”是常发生的事件。
比如,在购房时规定,落户一年就能就近入学,而等你快入学时,又变成了两年。还有另一种情况,买房时在学校规划地段内,准备入学时有可能被“出局”。
比如,很多优质学校都要求小孩入读前1年、或者3年必须把户口迁入。大多数名校都要求6年内只接受1户家庭的合法子女入读。
一不留神,家长们无限投入的财力、物力、人力随时都可能被打回原形,因为买学区房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案例也层出不穷。
2018年5月31日,表姐站在《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小学2018年小学入学登记通知》的公示面前感到前所未有的崩溃和绝望,手机屏幕上“由于本校学位不足,您的孩子将被调剂到其他学校”的字眼像针一样刺痛着她的心,身体瞬间被掏空!
为了买这个学区房,表姐卖了宽敞的自住房,公婆也卖了老房子凑钱,全家掏空了十几年的积蓄,还外借一百多万。
一个“学位不足”通知把这一切的努力打回原形,折腾一圈,孩子不仅没能上名校,还负债累累,实在是让人心不甘!
重庆的王女士经济条件一般,但是为了孩子能上个好学校,犹豫许久,夫妻俩还是决定卖了没住不久的自住房换了一套小型的二手学区房。
然而,临近开学,学校通知王女士说她的小孩不能就读本学校。因为入驻时间没过6年,二手业主的子女并不马上具备实际的入学资格。
伪名校盛行
很多名校由于本部资源有限,因此很多开发商都会以名校分部、合作办学等形式宣传学区房;这里要区别的是名校自己管理、自己办学的分部?还是联合办学名校做资源指导?还是所谓的名校联盟或者说只是捐点钱挂个名?
名校之所以为名校最起码它得有丰厚的文化积淀、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先进的管理、优秀的理念、良好的学习氛围、高升学率等,而这些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很多所谓的名校分部、联合办学、名校联盟、共同体学校等并不具备这些优质的资源,所以根本就是伪名校。
无人接盘
从北京的情况来看,优质教育资源比较集中的西城等区,已开始实施“多校划片”,而且将严审户籍、片区、居住年限、房屋性质等。靠买二手房入名校的路子,将越来越难走通。
遇到市场变化,普通房子的下跌,只是随行就市的微跌,而学区房则是断崖式、腰斩式的下跌。
前面提到的过道房,实际上作为房子的价值就是零,因为它本身没有任何居住、出租、使用的价值,就是一个学区入场券。
这样的房子,一旦它的学区入场券被打折扣,整个房子的价值将翻倍打折,来接这种盘的人必定不会很多。
比如重庆某教育大区,在今年8月份就出台了针对学位紧张的6所小学学区新政,新政限制条件增多,学区房降温,二手学区房可能直接冷冻,而未来接盘的人也将骤降!
类似于以上这些诸多因素带来的风险,最终损失最大的一方还是家长们。
在这条“买学区房--上好学校---取好成绩”的逻辑产业链里,业主家长们始终都处于弱势的最低端。
05
要不要买学区房?
人人都说学区房不合理,但是人人都又热衷追逐。
不管是教育资源的不匹配,还是各种政策的压榨,或是攀比心理的作崇,种种原因,学区房存在了这么多年,肯定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从事件的大概率上来讲,买个学区房,进入名校读书,很大程度上确实能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优越的师资条件,以及浓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成长。
比如,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家长竭尽全力送进名校,拼尽九牛二虎之力考了一个一般的大学。
这是他在最好环境最好资源的情况下取得的最好结果,如果把他放到很一般甚至很差的学校里,极有可能只能考个大专出来。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是与否。
能不能买?如何买?关键还是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
1)学区房本质还是房产、如果是真学区房,在你能够接受价格、符合入学条件的情况下,确实值得买,但如果是伪学区,就要谨慎再谨慎了。
2)学区只是房产的加分项,只能体现它的附加值,还需关注核心地段、交通、医疗、生活等配套、选择优质开发商和物业等其他因素,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入手,而不是盲目为之。
3)房价不应该附加上学区的意义就大幅上涨,学区房之所以价格贵主要是教育资源的匹配问题。学区房是死的,因为对象是房子!教育是活的,因为对象是人!未来政策多变,一旦教育资源越来越均衡,学区房就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