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姥姥家村子里有个王五爷,善做豆腐脑,夏秋之际,掌灯时分,农人们都下了田,他就开始挑着担,敲着手里的梆子走街串巷。
豆腐脑是黄豆制品,是膏体的豆腐,加入精心熬制的汤卤,融合而成的菜品。膏体,细腻爽滑,老汤,则于绵柔中透着敦厚,辛而不辣,香而不腻,是很适口的农家饭,老少皆宜,如果口味重的话,可以多放点辣椒油或烘焙过的辣椒碎。
那时候,不是每家每户都能吃得起豆腐脑,老人年纪大了,或哪家有厌食的小孩子,抑或是家里的劳力那天干了重体力活,才配享有这样的待遇。那时候,姥姥体弱多病,豆腐脑是她的病号饭,姥姥走到哪里我便跟到哪里,自然而然,我每天也就跟着姥姥沾光。
豆腐脑离不了酱料和棉籽油,而这些东西却是当时的奢侈品,因此上,王五爷要串周围的几个村子,才能把木桶里的豆腐脑全部卖完。
后来生活过得好了,从乡村到集镇、再到县城,到处都有制作豆腐脑的作坊和摊位,豆腐脑就成了最经济实惠、快捷方便的家常饭。家乡的豆腐脑,选料考究,做工精细,配料齐全,色香味俱全,因此,四乡八里的百姓官员,都慕名而来。
离家外出的游子商客,对家乡的老豆腐,也始终念念不忘。回得家来,第一件事就是坐在卖豆腐脑的摊位前,享用一碗卤香四溢、滑溜爽口的豆腐脑。如果你能齁得住,就放足够多得辣椒,多喝两碗热气腾腾的汤卤,继而出一身淋漓尽致的透汗,那种滋味,是无法言说的美味和妥帖的感觉。
说起豆腐脑的发展史,它起源于东汉三国时期,兴盛于清朝年间,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当年乾隆爷下江南路过德州,吃了高唐人做得豆腐脑,即感觉爽滑绵柔、唇齿生香,立刻将做豆腐的师傅招进皇宫,成立了豆腐御厨作坊,因此,高唐豆腐脑,在京城也有了一席之地,也曾入驻在皇城根边,天子脚下。
《故都食物百咏》中曾这样称赞高唐老豆腐:“云肤花貌认参差,已是抛书睡起时,果似佳人称半老,犹堪搔首弄风姿。”可见,高唐豆腐脑,早已名噪一时而蜚声在外。
很多年了过去,看过很多地方的山水,吃过许多美味的饭菜,唯独家乡的豆腐脑,总时常在唇齿间回味。也许,是它扎根于泥土,成长于乡土,又茁壮于乡土,它代表的是千里外的游子,对故土难舍难分的思念情节,是一种亲身经历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吧!
作者简介:静思、笃行、惠泽、善念、感恩,摒弃所有凌乱的心思和繁杂的情绪,做一朵凡花,在人世间寂静地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