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是一个在我们工作生活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
我太胖了需要减肥,需要坚持锻炼。我的普通话不标准,需要坚持训练。我的文章写的不好,需要坚持练笔。等等。
我们总在提醒自己要“坚持”、要有“毅力”,可真正坚持下去做好的事的有多呢?
坚持这个词,压根就不应该让它出现在自己的大脑里。
比如,一个人脑子里有“时间管理”概念,就只会想着管理时间、忽略了管理自己、管理事件;如果只有“快速阅读”概念,就只会关注为什么读书速度太慢,而忽略对知识的思考反刍。
那么,一个人脑子里满是“坚持”和“毅力”,恐怕永远在纠结如何摆脱坚持不下去的痛苦,而不会转变个角度,让这件本来很痛苦的事情变成快乐的事情,让自己更有动力的做下去。
生活中有个悖论,你要坚持才能达成梦想!把达成梦想说的苦哈哈的。其实,那些你认为需要努力、坚持才能干成的事,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注定做不成了。因为需要坚持的,你内心一定认为很苦,说明你骨子很抗拒,本身就不愿意做!
不论是学习知识、还是打磨技能,本质上都是要在大脑里刻录痕迹。但是一开始它就让你有太多痛苦,那大脑自然会想方设法帮你抹掉这部分记忆。
所以想要做成一件事,即使它再痛苦也不要给自己“痛苦”的暗示。
有一个策略:你决定开始打磨一个技能、开创一份事业了,要想尽一切办法给它赋予一个重大的意义,尤其是你让你内心愉悦、充分幸福的意义。
比如,写文章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子女做出一个榜样!通过示范让子女们能爱上读书、爱上写作!这样,接下来发生的变化是,我的大脑开始兴奋,注意力集中。
我喜欢读书,差不多每个星期要读2本书,这不用坚持,读书于我而言是最好的放松和休息方式,最大的享受。
我喜欢运动,每天都得走10000步,有时还要去游泳,这也不用坚持,因为运动中产生的多巴胺,足以让我享受运用的快感。如果不让我运动,那才难受。你说,运动也不是一件需要坚持的事情。
学会、学好一门技能带来的则是重生的快感。这种快感一旦体会过一次,就不会停下来,别人想拦都拦不住。
因此,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能赋予其的意义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能够赋予的意义也是不同的。重要的是找到当下对自己最重要的意义,并且把它均摊到每天的任务上。这样才有可能让自己不停地去做这件事。
成为“别人家的孩子”,需要坚持、需要努力才行。而你这个被当成“别人家的孩子”的世界里,做任何事都是停不下来的状态,都是谁不让我做我就跟谁急的状态。达到这种状态是有一些策略的:
1.当你决定习得某项技能时,想办法赋予它很多正面意义后,还可以想尽一切办法为“没有它的存在”赋予很多负面意义。试想:如果我没有这项技能,那现在有什么事儿我根本做不了?根本没有机会?
进而,在将来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会失去怎样的机会?
如果我最终竟然没有掌握这项技能,我就跟哪些人是一样的?他们的生活究竟因此有多么凄惨?此外,还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可以想象出来的细节“栩栩如生”地写下来。然后,它就会在很多的时候自动工作了,催促你赶紧弄,否则它就焦虑,它就害怕,它就不安生。
2.想尽一切办法去寻找拥有某项技能的人以及人群,尽量与他们共度大量的时间;如果没办法一对一交流,起码也要时刻关注他们。
当你与拥有某项技能的人群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发现”、“感受到”那项技能其实是很自然的,很实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