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玄武湖--看了朱元璋操练水军的地方。
去了富春茶社--吃了巴金、朱自清、梅兰芳等都称赞的茶点。
去了海门--我第一次看海上日出的地方。
在南京和南通--对我,算是故地重游。更多的是陪朋友转一圈。
之后南下,奔赴杭州,领略了西湖的美及龙井的清香。再到绍兴,看了鲁迅笔下常常提到的咸亨酒店,最后去上海乘飞机回成都。
见闻吗?在南京,吃了鸭血粉丝汤--以前吃过几次,一直不能忘,所以算是专程来了个嘴瘾。去了大名鼎鼎的富春茶社,两个人点了一大桌菜—煮干丝、松鼠桂鱼、狮子头等,最妙的是扒烧猪头,半张猪脸(因为是两个人,所以点的半份),用酱油、冰糖等烧制,上桌时极度酥烂,甜中带咸,吃完猪头,一口茶水下去,油腻感全没了。
在南通,朋友在一家海鲜大排档,看见鲍鱼和文蛤的价格,怔住了:“20只鲍鱼,两盘文蛤,十只生蚝,四只螃蟹。”那是我第一次吃炒鲍鱼。后来又点了一种贝类,名字记不太清,使蒜蓉炒,肉质和其他贝类差不多,妙的是碗底的汤汁,奇鲜无比,店家送上两盘馒头片,让我们蘸着汤汁吃了。时至今日,我依然相信,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馒头。
说点其他的。
各地的夏季,有各地的阳光。西湖的阳光清冽温柔,伴随着茶的清香, 沿海的夏天,阳光浓烈刺激,掺杂着海的腥味以及沙砾,温度不算高,但光线使人皮肤发紧。而绍兴小镇的阳光,则显得低调与醇厚,散落的是花雕酒的香气。在这种清冽温柔、酒香、刺激及沙砾共存的阳光里,我想:这大概就是旅行最好的体验了吧。
这次旅行几乎没有规划,连出行也是一时兴起便定了机票,本着走一路吃一路的原则上路,我和朋友都懂:精密安排好日程的旅行,新鲜感会很快退去,到了末尾,你已经自己放弃了大部分行程,越到末尾,越是惶恐。
以前写过一段:刚出门或者还没出门的时候大多兴奋,规划着要去看什么景点,要去吃某地的美食,尤其临了出门的头天晚上,常常睡不着觉。然后你出了门,玩儿了3-4天以后,该看看了,该吃吃了,你开始不那么热情了,不那么想跟人说话了,如果是一个人旅行,你会忽然觉得孤单,橱窗里的玩具,路过你身边的流浪狗,以及街上喧闹的人们,你知道,热闹都是他们的,你不过是在观赏一场流动的盛宴。
回了家乡,本来拍了很多照片想给亲人朋友分享,滔滔不绝的陈述这次旅行的见闻,但突然觉得很累。你会意识到,你旅行前的安排和焦虑,可能不是那么必要:旅行可以很简单,预定好一个简单的住处(我一个人出门的时候,极喜欢去青旅)带上银行卡,出门,去到另一个城市,走,看,吃,来去都了然一身,不必带太多的纪念品,跟朋友说起时,也只是简单的说一句“嗯,那地方我去过”。
且旅行这件事不能拖。我父母及我爷爷他们之后总是带着这种想法:“要等到孩子住校以后才安心,要等到孩子考上了大学才安心。”结果一直都没能好好出去走走。对比之下,我同学的父母就豁达的多,不论孩子如何,该玩就去玩,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他们懂得:“旅行并不像冰箱里的庆祝香槟,非得等到特定的一天才能享用。
所以,旅行就应该趁着兴头去,知道时日不多,就去把想吃的,想看的都过一遍,至于当地还有什么名胜,别急,有富裕的时间就去转转,不去也没事儿,它一直都在哪儿,想去,有的是机会嘛。
旅行这件事,本就是心血来潮去最好,安排的越周密越不像是出去玩。趁着还能相对自由的安排时间,还有那份四处走动的心气,将想看的,想吃的,想听的全过一遍。亦或是坐在一列火车上,沿途跟着一条河,你看着它在晨光暮霭中变换着色彩,看着它洗涤一缕缕阳光,看着它映衬一片片星辉,看着它或是汹涌或是平静。
春天到了,你可以约上小伙伴,就近去转转,不用担心太多出行的问题,就像辛弃疾那句:
“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
伴着阳光与风,背上背包就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