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功夫》里隐藏了10年的秘密
《功夫》是周星驰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没有之一。功夫背后隐藏了很多周星驰对哲学与人生的思考,就像《蒙娜丽莎》一般,画中有画,深不可测。要想真正理解周星驰,必须要知道,他在《功夫》里到底藏了什么。
十年前我第一次看《功夫》是在北京东直门外东创影剧院,那会我刚刚大学毕业两年,是典型的屌丝中的屌丝,周星驰是我们那一代屌丝的精神偶像。那一年,我也第一次见到了这个在荧幕上熟悉的陌生人,那个头发花白、清瘦、羞涩、内敛的外表难掩他非凡的光芒的陌生人。
他真的是那种会发光的人,浑身散发着一种语言难以表达的特别的光。这十年也慢慢和他接触越来越多,如今的他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代屌丝的偶像,有句话说得很好,星星是穷人的钻石。是的,他已经不可磨灭地成为了穷人的钻石。十年弹指一挥间,今天下午带着儿子和老婆在西单首都电影院看了全新转制的3D版的《功夫》,我不妨把这部电影里,很多人没有看到的秘密,跟大家做个分享。
电影如梦,人生如梦
周星驰在这部电影的架构上做得最妙的动作就是结尾处,男女主角在糖果店门口相遇会心一笑,恍若当年,他们重返童年……这部电影的全部内容只是那是那个花了所有零花钱的男孩从乞丐手里购买了一本《如来神掌》所发的一个梦,如果观众细心一点,就会看到包租公、包租婆、四眼仔、龅牙珍、酱爆、乞丐还是如日常中一样生活在市井,用最日常的模式在度过经年。
那些所谓的隐于市的一个个绝世高手,只不过是那本《如来神掌》引发的一连串想象罢了,这和周星驰意识里“人人都是高手,或者根本就没有高手”亦真亦幻,若隐若现的基本认知高度统一,这也就很好理解,周星驰用这个结尾寄托了他电影如梦,人生如梦的思想与情怀。
善恶互为因果,又互为一体
“恶之花”这个重要的图案,甚至是图腾,在影片中反复的出现,异常精巧地表达了周星驰对善恶的通透理解。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斧头帮集体舞的时候,地板上的花纹和火云邪神的暗器都采用了“莲花”的基本构图,莲花在东方文化里象征着纯净、平和、善良、美好,但是矗立在莲花上的斧头帮和火云邪神的“莲花杵”中的毒针都是善恶互为一体象征。
周星驰扮演的角色自身也有一个由善转恶、由恶转善的自我蜕变和救赎的过程,在影片结尾周星驰拔掉了“莲花杵”中的毒刺,并没有置反派于死地,他用人性中的善,遏制了人性中的恶,一句“想学啊,我教你啊”,让那朵“恶之花”心悦诚服地成为了美好和善良的传承。
周星驰用这样高度凝练和精巧的细节和道具表达了他所理解的善恶本来一体,又互为因果的价值认知。这在另外一组道具中也有佐证,就是海报中用到的棒棒糖和斧头,这对矛盾和张力很强的道具,所要表达的和“恶之花”一样,只不过更鲜明罢了。
暗藏玄机的十字路口
很多观众没有注意到一个重要的细节就是,周星驰和他的跟班肥仔聪常常出没的一个重要场所为什么是一个红绿灯岗亭,这个鼎状的岗亭在电影中出现过多次,它的功效至少有两个,一个是关于火云邪神与如来神掌的秘籍的典故是,电视剧《如来神掌》中段飞在古鼎被打烂之后,竟发现火云邪神将掌法留在鼎内,最后关头段飞终成功地使出万佛朝宗……那么为什么周星驰在被毒蛇咬了嘴唇之后,在交通亭内能够逼出飞刀与蛇毒,不疗自愈,而且又能逼出潜能在交通亭上打下无数个掌印,就有了最好的解释。
另一个功效就是,这两个社会底层的小混混他们在善恶边缘,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交通岗亭只会出现在十字路口,一念变善,一念为恶,最终他们还是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感召之下,实现了人生中最大的转折与自我救赎。包租婆说,年轻人,行差踏错,在所难免,也映证了周星驰内心的挣扎。只要内心的正气被唤醒,人在关键的时候还是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周星驰的身世之谜
影片对周星驰的身世交代是很模糊的,他就是一个失散在市井的孤儿擦鞋匠。但是如果观众细心观察,周星驰的确就是包租公与包租婆之子。其中的线索之一是,包租婆说,当年因为争强好胜,亲眼目睹自己的孩子被人打死。但这个“死”和周星驰被火云邪神殴打至“死”是同样的场景,但是因为他是万中无一的奇才,具有超凡的自我修复能力,无论是毒蛇咬伤,还是飞刀所伤。
林子聪说,为什么你每次受伤都能不治而愈?也就暗示着包租婆当年所谓的目睹儿子惨死只是一个假象。周星驰在片中说,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把自己的本来用于读书成为一个“医生或者律师”的零花钱用来购买了《如来神掌》的秘籍,而最后周星驰和火云邪神对决时,包租婆说,如果我们的儿子还活着也像他这么大了,说不定“不是一个医生,就是一个律师”。但这一些线索只构成了一个美好的猜想,周星驰即包租公婆之子。
实际上再细心一点的观众可以获得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证据,就是周星驰年幼生活场景里有一个重要的生活场景的墙上有一个招牌“十灵丹”,这个招牌最后在周星驰被火云邪神打成重伤之后被包租公婆治疗的地点也正是他们经营的药店,火云邪神闻到药味之后回神看过去的墙上也有一个招牌“十灵丹”,这就不是巧合了。这是证明周星驰身世的最佳铁证,这个重要的细节可能十年前的观众大多数都没有发现。
谁才是万中无一的高手?
《功夫》的原名是《高手又见高手》,那么谁才是真正的高手?是真正依次出现的是十二路谭腿、洪家铁线拳、五郎八卦棍、六指琴魔、太极拳、狮吼功、蛤蟆功和如来神掌吗?很显然这些功夫的出现并不是要证明唯快不破天下武功谁更是真正的高手。人世间万中无一的高手在《功夫》中有精准的表达,就是周星驰被火云邪神重创之后,那根轻轻敲向火云邪神木棍背后的勇气。
这看似搞笑的轻轻一击,是他在经历哑女年少记忆唤醒之后的自我挣扎,也是他的生身父母所言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点化,他在最关键的时候选择了背叛他一直都没有真正拥有的“恶”,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所一直索拥有的善的力量。
这种勇气是周星驰作为导演最想表达的,他多次说过这部电影是一部关于勇气的电影,武力表面上是击败对手的技术,实际上“止戈”为“武”,停止争斗才是武的根本内涵,“止戈”最需要的不是更强的技术,而是支撑更强武功背后的勇气,结尾处周星驰并未以暴制暴,消灭邪恶,而是引恶为善,这种勇气才是武侠的重要内核之一,勇气才是那个万中无一的高手。作为导演的周星驰,将东方武术的深层价值观以一种好莱坞电影的技术,表达了一个反好莱坞的内核,十年之后回味,不得不佩服他创作这部影片时候的深刻思考。
无厘头的告别和救赎
《功夫》是周星驰当年的转型之作,很多《大话西游》的粉丝并不喜欢《功夫》,这部电影上映之处的豆瓣评分只有7.0分,十年之后这部电影的评分变成了7.5,这样的现象在周星驰身上发生过两次,如果豆瓣早在《大话西游》上映的时候就存在,当年的评分肯定不及格,但是1998年之后这部电影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今的评分高达9.1分。在今天有很多电影人和观众都会说《功夫》是周星驰电影生涯中最好的作品,没有之一。
从《喜剧之王》开始,周星驰的电影风格日趋成熟,影片中“无厘头”的东西开始减少,增加了更多的人文关怀,这在《少林足球》《功夫》以及《长江七号》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少林足球》是周星驰借助好莱坞技术风格的一个全新的开始,那么《功夫》则是他转变风格后的又一个里程碑。
《功夫》可以说是寻回香港文化的一盏领航灯:以出奇的喜剧手法,自然地结合中国的道家、儒家、佛家思想,并加上市井阶层的奇异智慧,香港文化于是隐约呈现。这是对“无厘头”扬弃的收获。为了寻求新的突破,周星驰不断地探索着,他冒着可能会不被观众认可的巨大的风险,并忍痛的割舍了“无厘头”式的喜剧风格,他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尝试也进行了一次自我的挑战,十年过去,我们再回头看,事实证明了,不断的转型,对周星驰来说,是唯一的出路,如果停留在过去,等待他的只是失败。周星驰在这一点上是多么的真实、偏执、敏感、又不依不饶。
尾声
我记得和菜头写过一篇影评大致说“从良了就别来找我”,看起来周星驰现在更像是个传道者。其实这是我们内心面对成长对自己提出的质疑,跟他有关,又跟他无关。我们这一代人随着自己年少轻狂时对周星驰的痴迷,到今天我们已经成熟世故的时候仍然怀恋那个永不磨灭的年代。即便是表面上如何隐忍和淡定,但是背后仍有一颗不肯媚俗的心。而周星驰正是我们期望的那个可以嘲讽一切的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嘲讽、颠覆、恶心一切的周星驰,他像一个梦想一样若即若离。
《功夫》告诉我们,我和原来的那个周星驰说再见了。尽管在他的内心隐藏着太多的孤傲,但是他并没有在这么多次的赞赏和肯定中迷失自己,我们始终都只看到一个头发花白、清瘦、疲倦并且谦和大度的男人,那个在银幕上嬉笑怒骂、癫狂灿烂、嚣张跋扈、恶搞卖弄、隐忍凄惨、自怨自艾、自我陶醉、自作自受、自欺欺人、自以为是的家伙不见了,他去了哪里?
如今时隔十年我们再看《功夫》时期的周星驰,其实他的内心和精神气质一直没变,却又一直在变。所以,对于他来说,唯变不破才是他的真正的哲学。关于《功夫》有太多秘密可以讲,如果可以,我能写十万字的分析文章,告诉大家应该珍惜这次有可能最后一次在大荧幕上见到周星驰的机会。我们和十年前的自己相约,去找到如今已经慢慢疏离了的当年那个血气方刚的勇气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