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好读书,所读之书类也杂,其中尤喜读随笔。近来闲暇,读全球著名华人经济学家随笔之一的《人类理性的盲点》。作者是一个留学国外、从事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研究的人士。从五个方面“带着爱情去解剖中国与人生,带着常情去学习西方与世界”以理性的眼、感性的心去看中国,看人生。写游学生涯,解读人性,叙美好人生,谈中西文化,论全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夹叙夹议,情理交融。读之令我兴趣盎然,爱不释手。同时也引发对随笔这种文体的感知。
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史中,随笔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学者、作家惯常使用的一种文体。据专家理论,推本溯源“随笔之体始魏晋,而宋人最擅胜场”。随笔或写人情,或述物理,或记一时之谐谑,或叙一地之风土,或于宽闲寂寞之滨,穷胜乐时之暇,时时提笔据几,随时趣而志之,虽无甚奇论,然意到即就,亦殊自喜。这就是宋朝洪迈在其著名的《容斋随笔》对随笔的解释。
在中国古籍中类似随笔这种文体的文章很多。不过有的称为杂记、笔记、漫录、随录、散记、随抄、偶笔、赘笔、杂俎、客话之类。例如和洪迈同时的陆游有《老学庵笔记》,较早的苏轼则有《东坡志林》,洪迈的《容斋随笔》都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随笔文集,而且对后代随笔文体影响极大。
明代较著名的随笔,有陆深的《春风堂随笔》、《春雨堂随笔》和《中和堂随笔》,还有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清朝较著名的随笔有袁枚的《随园随笔》,俞樾的《春在堂随笔》,王应奎的《柳南随笔》和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到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随笔愈加旺盛。不过届时随笔被称为小品文或随感录。即如鲁迅先生写的杂文,按鲁迅自己所说也是近乎随笔的随感录。其它如胡适、林语堂、郁达夫、周作人、沈丛文、梁实秋等著名作家都是擅长写随笔的高手。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笔文集的出版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有叶圣陶的美文集《纯厚人生》,俞平伯的《杂拌儿》,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等。还有一套大家随笔丛书包括《雅人乐话》、《学人书话》、《文人旧话》、《时人闲话》。更有一套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随笔大系,竟囊括了2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所有文史大家。还有就是眼前的全球著名华人经济学家随笔系列。以上就个人所见出版的随笔文集,但也可以说明随笔这种文体不仅源远流长而且长盛不衰。
好读随笔,所见随笔作者也多,也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笔这种文体最被从事学术研究、学问高、学养深的学者文人所钟爱,像上面所说的,一些系列随笔文集就可以说明随笔不同于其它文学体裁的一个特殊的不同之处。
随笔首先是知识性强。“授悉异闻,考经核史,撷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由作者的博见多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其次,是随笔的文学性强。记载山川水土,绘声绘色;描写人物,栩栩如生;叙事写景,如临其境。最后是思想性强。析辩学问,指陈时政,循习法度,亦是蓄理其中,推理论证,顺合众心。如果是出自名家高手更是“读书多,则闻见博;析理精,则立言得体;至于以文明道,则位置逾高,可以俯瞰万有”。
纵观随笔这种文体不只是内容丰富而且形式短小灵活,挥洒自如。在不同的文人学者手中皆出于性情学养中,涉笔成趣,语中寓道,情绵于中,耐人寻味。同时,将各种语言表现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使随笔呈现出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