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诞辰过后十三天(十月十一日)是宗圣曾子的二千四百八十二年诞辰纪念,此后一个月内,又是 国父和 蒋总统的诞辰纪念,这一个半月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史上最值得纪念的时期。
孔子为万世道统之宗,其伟大思想是人类生存的原理。据史记所载,孔子殁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居齐,而曾子作《大学》,孔子之孙子思作《中庸》,皆弘扬孔子学说;其后复得孟子而发扬光大之,遂奠定了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亦奠定了民族文化的基础,而成为数千年来中华文化的道统。所谓道统者,就是将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人类生存原理流传下来,为后代子孙所遵守;只要中华民族不断要求生存,则中华文化亦能永久生存。中华民族珍视此一道统,代代相传,故政统可断,而道统不断。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经过了不知多少次数的内忧外患,可是每次大乱之后,拨乱反正、重建新秩序的人大多是确信孔孟学说的儒者。而且历代皆有大儒,努力弘扬孔孟之道,而有功于中华文化的流传。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无庸缕述,本文只要说明宗圣曾子对于弘扬圣学的重要贡献。
(一)得道统之正脉
清世宗为褒扬孔门圣哲,于雍正十二年作《四贤赞》,所谓四贤,就是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医生孟子,他们皆陪祀孔庙,在孔庙从祀的先贤先儒之上,地位最高。《四贤赞》的序文中说:
“孔子弟子三千,其贤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家语各为纪其姓氏,考其事迹,以垂之后世。而能契夫子之心传,得道统之正脉者,则惟颜、曾、思、孟四人。颜子得克己复礼之说,曾子与闻一贯之传,……子思师事曾子,发明中庸之道,而归其功于为己谨独;孟子当战国横流之时,私淑子思,距杨墨,闲圣道,而养气之论为前圣所未发。昌黎韩子以为其功不在禹下。……孔子之道,赖颜、曾、思、孟而传。……”
这里所述道统的传授,甚为简明而扼要,不过就中复圣颜子去世太早,虽得克己复礼之说,而无所发挥,也没有弟子为之传授下来,所以对于弘扬圣道的贡献,不能与宗圣曾子相比。曾子不但“与闻一贯之道”,而其弟子子思又阐明中庸之道,弄得弟子孟子又阐发性善养气之论,所以真正“能契夫子之心传,得道统之正脉”者,实在只是宗圣曾子一人。清世宗《宗圣赞》的措辞,亦颇为得要,录之如左:
“宣圣辙环,在陈兴叹。孰是中行,授兹一贯。曾子孜孜,惟圣依归。唯而不疑,以鲁得之。会友辅仁,任重道远。十传释经,超商轶偃。念彼先子,沂水春风。渊源益粹,笃实舂容。临深履薄,得正以终。三千虽多,独得其宗。”
孔子曾谓“参也鲁”,想不到这位鲁钝淳朴的学生,却得到道统的正脉,而成为贡献最大、影响最远的人。
(二)早悟一贯之道
《论语》的五百章中,有关曾子的立德之言只有十四章,《里仁》篇中所记的最为重要: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之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何以就是一贯之道?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谓:“己立、己达,忠也;立人、达人,恕也。”《论语·雍也》篇:“夫仁也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是说忠恕就是仁,也就是人与人相处之道。孔子之学,可以说就是仁学,处处都是以仁为本。而仁是为人处世之本,表现于行为上便是忠恕,所以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子对此一解释,十分简要,他实在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人,有实学而不自矜。他的为学有如颜渊,他曾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曾从事于斯矣。”这里所谓“吾友”,注家都说是指颜子,他说颜子曾如此,实在曾子自己也已做到。他每日三省其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而且知道“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他的为学如此谦虚勤奋,所以他从学孔子不过十年,而心得最多。
孔子弟子见于《论语》的凡三十二人,大半是鲁国人,其从学时间可分为先后两批,如颜渊、子路、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冉有、公西华、宰我、原宪等是先从学的;如子游、子夏、曾子、有子、子张、樊迟、澹台灭明、宓子贱等都是后从学的。曾子在孔门弟子中年纪最轻,《史记》及《孔子家语》都说他比孔子少四十六岁,当他十六岁时,孔子在楚,他的父亲曾点叫他到楚国去从孔子求学。依此推算,孔子去世时,曾子还是二十七岁的青年。所以曾子与闻一贯之道时,是在二十七岁以前,居然“唯而不疑”,可见他早已领悟忠恕一贯之道。所以清康熙皇帝的《宗圣曾子赞》,亦谓“洙泗之传,鲁以得之。一贯曰唯,圣学在兹。”
(三)大孝之典型
孔子提倡孝道,门弟子中多有孝行,如闵子骞、子路、曾子最为知名。而曾子对于孝道的贡献尤多,后世多以曾子为大孝的典型。宋高宗赞曾子,便专指孝道而言,赞曰:“大孝要道,用训群生。以纲百行,以通神明。因子侍师,答问成经。事亲之实,代为仪型。”清康熙的曾子赞亦谓:“至德要道,百行所基。纂承统绪,修明训辞。”
《史记》传曾子,谓“孔子以为能通孝者道,故授之业,作孝经。”经典释文因亦谓“孔子为弟子曾参说孝道,因明天子庶人五等之孝事亲之法。”《孝经》是否为曾子所作,宋儒颇多怀疑,不过古籍中记述曾子的孝行颇多,不但能实践,而且有许多理论流传下来。清庞钟璐所撰《文庙祀典考》(近由中国礼乐学会重为影印),中有圣门考略,对曾子的生平及孝行考述颇详,可供参考。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次孝不辱,其下能养。”又曰:“身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笃,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行不遂,灾及乎亲,敢不敬乎?《商书》曰: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吕览)曾子所说,并非托之空言,皆能见诸事实,所以当时子贡称赞曾子说:“满而不盈,实而能虚,过之能不及,先王难之。博无不学,其貌恭,其德敦,其言于人也,无所不信。其骄大人也常以浩浩,是以眉寿,是曾参之行也。”孔子亦说:“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中夫四德者也。以此称之。”(家语)
我认为中华文化所以能一脉相承而不中断,亦由孝道为之维系,中华民族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亦由于实行孝道的结果,在拙著《人理学研究》及《四书道贯》中各有较为详细的说明。可见宗圣弟子的孝道不但是孝道的典型,实在是治国平天下之本,故《吕氏春秋·孝行览》说:“凡为天下治国家,比务本而后末,……务本莫贵于孝。”
(四)《大学》之作者
曾子事孔子十年,孔子授以《大学》,故程子谓“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朱子谓“其经一章,乃曾子述孔子之言。其传十章,则曾子阐经而门人记之。”朱子因此作《大学章句》,世人传诵至今,因此历来都说《大学》是曾子所作。此书原为《大戴记》中的一篇,汉唐的经师大儒都未了解其意义,未尝重视,至程朱始为章句,以与《论语》、《中庸》、《孟子》合并《四书》,《四书》是自宋末以来七百余年间最重要的书籍。
关于《大学》一书的内容和价值, 国父最先认为《大学》是中国固有的政治哲学, 蒋总统继而精深研究,于是现代学者才知注意。
蒋总统认为《大学》的三纲八目,是中国最基本的政治哲学,书中包含着许多做人做事成功立业的大道理,而其传文第十章则是阐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法则。所以, 蒋总统希望中国人多能深明大学之道,他曾说:“不断的研究,就觉得其中每一句话都有深切的道理。”可见《大学》一书的价值,在中华文化中是何等重要。
曾子认为治国平天下的要道,在于财利之如何处理,以作君子小人的辨别。他尊奉孔子天下为公的思想,提出一个“契矩之道”,其意在于公天下的好恶。财利是天下所同好的,公其利以利天下的是君子,私其利以害天下的便是小人。治国平天下最重要的在于得众得民心,所以说:“道得众则得国,失民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一个国家的兴亡得失之道,如此而已。所以“唯仁人为能爱人”能为民兴利除害,所以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这“以义为利”的治平原则,实在是颠扑不破,万古可用的真理,所以我们可以断言“仁必能胜暴”。
其实,曾子的著述不仅《大学》一书,此外,曾子问冠昏丧祭吉凶变礼,孔子并详告之,其语经曾子记述,《汉书·艺文志》有曾子十八篇,今存于《大戴记》中的,仅有立事至天圆十篇,王应麟谓是“曾子与弟子公明仪、乐正子春、单居离、曾元、曾华之徒,论述立身行孝之要,天地万物之理。”
又,《论语》一书,一般人都认为是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的记录,可是唐柳宗元作《论语辩》,认为是曾子的弟子所记,他说:“如子弟子会杂记其言,然而卒成其书者,曾氏之徒也。”此一说法,更可增益曾子对于弘扬圣学的贡献。
(五)历代之尊崇
曾子既得孔子之道的正传,专心讲学,以弘圣道,当时各国诸侯都很尊重他,齐国和楚国都要聘请他做大官,他都没有答应。《孔子家语》说,“齐尝聘欲以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故吾不能远亲而为人役。”《韩诗外传》中亦说曾子事亲甚孝,不愿远离:“曾子仕于莒,得粟三秉,方是之时,曾子重其禄而轻其身。亲没之后,齐迎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方是之时,曾子重其身而轻其禄。”其实曾子是很有抱负的,他曾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与?”(论语泰伯篇)可是那时正是战国初期,诸侯力征,比之春秋时代的政治更为混乱。曾子年轻时代随从孔子周游列国,看到孔子的栖栖遑遑,席不暇暖,而忧圣道不行,所以他早已无心用世,所谓不欲远离其亲,亦不过托辞而已。
自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对策,尊奉孔子,抑黜百家,至唐高宗显庆二年(西元六五七),从长孙无忌等的建议,始定孔子为先圣,总章元年(西元六六八),皇太子释奠于国学,赠颜回为太子少师,曾参为太子少保,这是追赠孔门弟子之始,而以曾子配享亦始于此。玄宗开元八年(西元七二〇),诏颜子等十哲宜为坐像,悉令从祀,曾参大孝,德冠同列,特为塑像,坐于十哲之次。这可知其时儒家尚仅知尊重曾子的孝道,在孔门弟子中的地位,尚在十哲之次。
此后直至宋度宗咸淳三年(西元一二六七),始以颜渊、曾参、孔伋、孟轲配享,并封曾参郕国公,孔伋沂国公。这是因为孟子先于宋神宗元丰六年(西元一〇八四)配享,至孝宗淳熙三年(西元一一七六),洪迈谓“孟子配食,与颜子并,其师子思、子思之师曾子皆在其下,于礼仪实为未安,乞改正。”而且其时去朱子之卒,亦已六十余年,《大学章句》及《中庸章句》均已行世,所以一般学者对曾子、子思的思想较多认识。
其后至元文宗至顺元年(西元一三三〇),加封颜子兖国复圣公、曾子郕国宗圣公、子思沂国述圣公、孟子邹国亚圣公,四配复圣、宗圣、述圣、亚圣之号定于此。明世宗嘉靖九年(西元一五三〇),由于大学生张璁的建议,礼部会诸臣议:“人以圣人为至,圣人以孔子为至。宋真宗称孔子为至,宋真宗称孔子为至圣,其意已备。今宜于孔子神位题至圣先师孔子,去其王号及大成文宣之称。……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不复称公……。”嘉靖十八年(西元一五三九),授曾子六十代孙质粹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这些都是历代对曾子的尊崇,其实曾子并不会重视这些虚名,他是以弘扬圣学为己任,所以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由此数语,可知曾子的成就并不是偶然的,其对于历代儒家的启示,更有深远的意义,我尤其希望全国学者及一般青年三复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