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课改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拿着课本就教,而应该适应现在学生的发展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育能力,深入研读教材,把教材读厚,厚积薄发,让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素养的提升,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努力。
今天许昌市教研室张红娜老师就给我们呈现了她研读教材的方法。她的《读懂教材的实践研究》从教材是什么?怎样研读教材?如何厚研教材,通过自己备课上课的实例无私地把自己几十年的所想、所研、所感分享给我们,为我们以后的备课、教学指明了方向。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的依据和材料,我们对教材要“依”而不“赖”,“信”而不“迷”。我们在备课时要把老教材和新教材对比,找到修改之处而后思索修改的原因,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还要把不同版本教材进行对比找到共同之处,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并根据学情自觉判断应用合适的教学材料,创造性应用教材,让教材最大化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老师的教学服务。张老师通过《比例尺》的教学给我们讲解了她是这样研读教材的。首先思考比例尺是什么?其次是它的教学位置放在哪里更合适?教材是如何编排的?这三个问题主要来源于她深度的思考。教学过的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疑惑,比例尺只是一个比为什么却叫“比例尺”呢?我们有疑惑也没有深究只是想想就算了,可是张老师却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比”很好理解,说明比例尺是一个比,“例”通过分析比例尺的应用发现它一般都用在图例中,”尺”并不是说它是一把尺子,而是看做一种标尺,是一幅图的主题和灵魂。原来比例尺是可以这样理解的。分析比例尺的编排位置是在正反比例之后,很多孩子会误认为比例尺是一种比例,教学参考书上指出,它是一种比,可以作为比的应用,又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也可以放在比例之后。张老师把它提前到比的意义教学之后,通过提前可以再次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也可以很好的避免学生把它看成比例的误区。张老师又再次分析教材找到孩子的学习起点,设计了一个精彩的开课。张老师从位置方向开始引入,小明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距离学校多远?孩子很容易解决第一个问题,可是对于距离多远却很迷茫,有孩子提出了,我们不知道一段代表多长啊,教师顺势出现了线段比例尺,孩子便顺利解决了问题。由此老师便说,看来这个躲在角落的小家伙还挺重要的啊,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比例尺。这种基于数学知识的情景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比例尺,介绍生活中的比例尺等等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张老师从对一类知识的整体把握、一个单元的调整补充、一节课的质疑完善等方面让我们感受到了教材虽然平凡确是作用无价;教材很”薄”但需要我们“厚”读。教材内容有限,但要求我们去潜心思考与研究。
通过她的理论联系亲身研读的过程,让我清晰的认识到教师一定要厚练基本功,“厚研”教材,”厚读”学生,“厚析”课堂,”厚积”反思,才能实现厚重的课堂,成为“厚重”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