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人称辛词第一,算得上当之无愧。
北固亭,在今镇江北固山上。登临亭台,望远山漫水,不禁想起了千百年来也曾站在这一块土地上的英雄豪杰,孙权(孙仲谋)和刘裕(南北朝时候的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小名寄奴),同时,也有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写的都是眼前看到、或联想到的景,是“物是人非”中的“物”。
他想到,这些历经千朝百代的江山里,再也找不到像孙权这样的英雄了。多少“舞榭歌台”,英雄风光无两,如今也都随风而去。还有这个看似寻常的小巷,有斜阳相照、草木丛生,一问之下才知,原来竟是一代开国皇帝刘裕的故居。想想刘裕当年啊,“金戈铁马”,雷霆万钧的无敌气势。
英雄再伟大,终究也随时间逝去了。此乃“物是人非”中的“人”。
世事变迁,物是人非,总是令人伤感惆怅的。
然而在这伤感中,下片起手却写了刘裕的儿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为刘义隆年号,此处指代刘义隆)北伐失败的例子。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是说刘义隆没有认真备战,“草草”出兵北伐,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趁机引兵南下。是时刘义隆登楼,向北望见敌军气势极盛,心里很害怕,故曰“仓皇北顾”。一个“赢”字,十足的嘲讽啊。
这里的“狼居胥”指狼居胥山,据考证位于今天的蒙古境内。西汉时霍去病率军打击匈奴,追杀至狼居胥山,并在山上举行了祭天封礼,以此宣告此地被纳入汉朝领土。“封狼居胥”这个词也就变成了武将立大功的标志,是一个很高的荣誉。也因为霍去病当时打的是匈奴,所以这个词又可以用来表示驱逐胡虏的意思。我想辛弃疾这样写,想必也是欲一语双关。
但为什么这里要用一个作战失败的例子呢?这就需要好好了解一下历史啦!
这首词作于1205年,南宋开禧北伐的前一年。当时宋宁宗突然想开了,要去抗金夺回领地,正碰上揣着一肚子小九九的韩侂胄想要建功立业给自己储备政治资本。辛弃疾等一众主战派初期自然是热血沸腾的。可是在后来商议如何作战的过程中,发现这群人完全就是好大喜功、轻率冒进。照他们的作战计划,那是要败啊!
结果直言不讳的稼轩又被落职,赶到京口做知府去了。
从山东南归至今,四十三年了。意气风发的青年,如今已过六十。好不容易等到了作战机会,却再一次被落下。落下自己尚在其次,更令人心急的是,这千载难逢的作战机会,却不能好好利用!可想而知,当他登上这北固亭时,怀着的是什么样的心情。
这时再来看元嘉北伐的例子,才知稼轩的良苦用心。他是在以历史的教训,告诫用兵者切忌草率啊。然而,也没有什么用。这次作战持续一年就以失败告终,还导致了更窝囊的嘉定和议……
作此词时候的稼轩,怎么会想到来年的失败。那时,他只是忧心似焚罢了。他人生中最珍贵的四十三年,也已“雨打风吹去”了!却依然能够想见,当年百姓南逃时,江南一带的烽火连天,哀鸿遍野(宋朝时一级行政区称为“路”,这里指的是淮南东路,因首府在扬州,故民间也称其为扬州路)。
但这个南宋小朝廷,恐怕不记得这么多。还有普通老百姓,有安稳的日子过,大多人也就好了伤疤忘了痛。
你看那瓜步山上(今江苏六合县)的佛狸祠(“佛狸”为拓跋焘的鲜卑本名"Böri bäg"的音译),是拓跋焘南侵至此而兴建的行宫。如今一片香火兴旺(“神鸦”指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指祭神时所鸣奏的鼓乐),人流熙攘,日子似是安好无虞。谁还记得当年敌军入侵时候的惨景呢?
对老百姓而言,是个神就可以去祭拜,有日子就可以过下去。至于是个什么神,这日子的前头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他们并不需要知道。
此时的稼轩是极度哀痛的。一代一代人,对从前的历史愈来愈模糊。出生时遇着什么便接受什么。出生在南方的,以为自己的国家就只这南方一隅。出生在北方的,自然也认为自己是金人。失去的国土和人民,就这样慢慢地永远地失去了,越来越难追回来。
大概和我们现在希望小朋友接受到历史的真实而非篡改,是一样的道理吧。
而他自己也老了,救国的希望渺茫。但他不愧是战士啊。在这样悲愤哀痛的情绪下,最后一句结尾依然气势昂扬。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我看来简直是拍案而起,一吼发胸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英雄老去令人哀伤,其壮心不灭复又令人动容。读来震撼不已。
这首词的好,历代已有无数评说,我就不凑热闹了。只再多啰嗦几句,说说我自己的感受。
首先,文字极其好看。不是那种华丽柔美的好看,而是特别的干净简练,字字生风的感觉。
上片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九字长句写得如此流畅利落。“总”字又点出了心情。“气吞万里如虎”简直豪气冲云。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读着又让我觉得特别伤感……
下片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堪称精炼形象至极。“可堪回首”和“凭谁问”,一前一后,一伏一扬,写尽情绪曲折,心胸震荡。
其次,还是稼轩的风格,把词当作散文来写。下片并不马上过渡到抒怀,而是延续上片的节奏,继续怀古,继而引出后面的感想。所以整首词非常的饱满通达,内容又丰富深远。
最后,就是稼轩的用典。用典贵在自然和恰当。自然当不必说,一切已体现在遣词造句的功力里。而稼轩对典故的运用,也确实是令人惊叹的。
为什么第一段里讲孙权和刘裕?历史上在这块土地打仗的多了去了。因为孙权的基地在江东,刘裕的基地也是在江南。所以写孙刘二人,是在赞赏他们的积极进取,向北拓进。这显然是在对比南宋朝廷的偏安。
第二段里为什么写刘义隆北伐失败?因为他预感到本朝的这次北伐也令人担忧。又为什么要写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因为当年的北魏南侵,恰似今天的金人南侵啊。
最后,以廉颇自比,一方面是说自己和廉颇一样,能吃能打,还是一员猛将。另一方面,当年廉颇没能被重用,其实是遭到了小人诬陷,说他一顿饭工夫上了三次厕所。稼轩正是在暗示自己也受到了小人的排挤。
当然,所有的联系都是后人自己揣摩的。我们也不可能回到从前,去问一问他当时是何用意。
我现在觉得古人用典故,其实和我们现代人用网络流行语以及一些当红或历史事件是一个性质。都是用一个所有人都熟知的词或事件,来更简明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是处于同一个文化体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默契。跳开了这个文化背景,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在意思的理解和感知上就都要隔一层了。
有时候想到这个,心里不免失落,想自己对于这一千年前的种种,终究隔了段距离。
但再想想,这也是种乐趣吧。这些字,这些过去的情和事,就静静地躺在那里。日复一日,守着它的美。被后人一代一代欣赏、保护和朝拜,希望永远也不会褪色和老去。
恰似那惊鸿艳影,令人心神向往。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