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才依旧生着病的宝宝觉着好玩,一下子把桌子上的瓶子推倒,发出了很大的动劲。我一下没忍住,“吼骂”了她。结果就是刚才还玩得很开心的宝宝,一下子也被吓得快哭了出来。
对于为何会吼她,其实我自己心里非常清楚,主要就是因为前一分钟发生的一点小烦心事激发出了我的坏情绪。所以,宝宝是撞在了我的发泄口上。我的情绪似乎是发泄出去了,可无辜的宝宝也被我吼骂了不是。我也开始后悔自己的“冲动”。
记得不久前看过一篇博文,一位家长记录了她参加一个机构举办的一个角色互换活动的亲身感受。活动大概就是家长分组,轮流扮演孩子和家长。
扮演孩子的大人就得被扮演家长的大人“吼”,扮演家长的大人基本都是本色出演,都把“吼骂”表演得淋漓尽致。而扮演孩子的家长就不一样了,因为作为成人,很少会有被“吼骂”的机会。所以,当时,在场的家长,扮演孩子时基本没有不被“吼骂”哭的。
文章最后,这位家长这样总结到,我们成人真的是因为已经不当孩子太久了,所以早已忘记了当孩子是什么感受!
是啊,我想大家应该对于“吼骂”孩子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特别是正在养育孩子的父母,或是正在教育学生的老师。人非圣贤,熟能无“情绪”。而情绪出现的时候,它又可能是“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正面情绪”来的时候,自然我们感受到的多是开心和愉悦。这时候,心情自然不会太差。也很难有“火”要发泄。
而“负面情绪”来的时候,可能我们更多感受到的就是烦躁和郁闷。这些坏情绪压抑在心里是非常难受的。所以谁在这种时候稍不顺我们的心意。自然就替我们正在压抑着的坏情绪找了个决堤口。而最容易引爆我们情绪的却往往都是身边最亲近的人。
众所周知,孩子和成人:不管从生理还是心理,都不会在一个发育高度。所以才会有我们那么多个感觉孩子“老不听话”的瞬间,也才会有那么多的教育理论,育儿观念横空出世。
我们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和教育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我们都希望他/她们能够“听话”。简简单单两个字,确没有那么容易完美实现。因为里面有太多不容易平衡的尺度和不容易压制的情绪。
跟很多家长或事朋友交流的过程中,总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我的孩子怎么总是那么磨蹭,那么没有学习和做事的主动性。而且感觉年龄越大越严重。我骂也骂了,打也打了。怎么还是一点效果都没有?实在不知道该怎么管教啦?
不知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疑问。其实不管孩子现在年龄多大?身上我有多少我们认为的“毛病”?其实大部分问题的根源,都是来源我们成人与孩子之间沟通出现了“障碍”。
其实,很有可能孩子已经因为大人的过激情绪而误导了本来要传达给他们的正确信息。加之,大人在“管教”的时候,没有控制住情绪。通过“骂”甚至“打”的方式也激发出了孩子内心“郁闷”,“伤心”甚至是“逆反”的情绪。
那自然事情就会朝着反方向发展。孩子的行为不但没有得到引导和纠正。反倒因为大人对于他/她们的行为所产生的激烈情绪而让他/她们觉得很受伤。甚至长此以往,孩子会上升到开始质疑家长对她/他们的爱。 那是不是说我们就真的不能“吼骂”孩子,甚至一次都不行。
答案当然不是绝对的。因为我们是情感动物,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作为成人,我们会有来自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和情绪影响。何时发泄情绪,是否该发泄,可能往往都会脱离我们的自我控制。特别是对于身边最亲近的人,我们完全卸下了铠甲和伪装。这时候的我们是脆弱和容易爆发的。
所以,越是对亲近的人。我们越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更应该用充满爱的方式去与之相处。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在进家门之前,调整好情绪,不把外面的坏情绪带进家门”! 那如果没有忍住还是对着可爱的孩子发火了,“吼骂”了他/她们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