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说,我只能帮大家到这里了,毕竟很多家长到有了孙子才明白这个道理。社会有社会的问题,而家长是得清醒了,你所谓的对他好,或许对他一点也不好。
昨天看文友的文,真切感受到了作为大学教师的担忧,我们以为的大学生究竟在做些什么呢?迷茫,迷惘,迷失。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谈恋爱的可能还算好的。
我们这代人经历了贫瘠的年代,却内心始终充盈了美好的童年,那些生活经历足以让我们感谢一生,一些自信慢慢地也就固化下来,身边的例子鲜活而又生动。
那天皮儿打针,没到地方就哭闹着不去,妻耐心对他讲一些浅显的道理,这一来二去孩子似乎真的懂了,等护士叫到“XXX”时,他自己一个人去伸了胳膊,被奖励了贴贴,给他妈妈说:“我长大了,打针不疼。”
碎爸家的堂妹在城市长大,一身的城市人的特质,从奥数英语班一路拼来,她从小也被灌以无爹可拼的思想,也算规规矩矩的读书上学,而学习不及我这个农村后生,好在也算正统和听话,除了日志里能看到内心的丰富,生活里满是自卑的正统,我觉得她是不开心的。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真的本末倒置,忽视了更为重要的东西。就拿小孩来说吧,我觉得玩耍可能更重要。受不知什么的影响,我们被“起跑线理论”裹挟了不少年,可悲的是很多人到现在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就拿堂妹来说吧,周末去她家满是作业,做完作业理所应当的看电视,在她的眼里周末就是这么个样子。就算她想出去玩,一起长大的玩伴呢,她们却在这个班那个班里“深造”呢。
长期以往,孩子门都不愿意出,与社会毫无接触,甚至买个东西,可能都觉得是一件不可逾越的事情,试问这样他们的将来又何如呢?
听心理课老师讲,上学之前的经历铸成一个人的性格。古人也说,三岁老大,七岁看老。这里面其实充满了哲理,是够家长学习一辈子的。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短期没有目标,也想好好歇歇,就有了这样那样的畸形的迷恋,有的迷途于游戏,有的迷失于逃课,有的离不开手机,有的觉得学习知识一点用都没的。
我想我们不能把责任完全推给社会,毕竟他们是自己的子女,你不能把他们当试验品。一个人如果失去对大学甚至人生的自信,又怎么去谈以后的生活呢?
以前看过一个节目,讲的是国外一个几乎失去双腿双臂的人求学的艰辛经历,真是震撼。我想,之所以他能坚持下来,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支撑他的是对未来的自信、对生活的自信、对人生的自信,而我们真的有责任帮助孩子寻找和建立这种自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