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待了一个个案:孩子舜舜做什么都要和父母讲条件。刚上一年级的他,要求父母只要考了一百分就奖励一百元钱,没有经验的父母们爽快地答应了。谁知道小学里的小测验加小考试、大考试那么多,一次听写全对了,老师也会给孩子批上一个大大的一百分。有了这个一百分,舜舜回家就要钱,几个回合下来,父母就撑不住了。可是一说不给钱或者大考(期中期末考试)才给钱,舜舜立刻就不干了,扬言不给钱就不给他们上学了……
无奈的父母背着孩子来做咨询,想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了?
我简单询问了一下孩子的成长经历,妈妈说在孩子四个月的时候她就上班了,白天由老人带孩子,晚上他们小夫妻自己带。
我又问:老人是不是会跟孩子说,你要做到了什么什么,奶奶(姥姥)就让你如何如何呢?比如说,宝宝吃了这口饭,奶奶就给你看iPad。
妈妈叹息着说,正是这样的。不仅奶奶姥姥这样做了,他们做父母的,总觉得对不起孩子,陪伴的时间太少,也经常对孩子说,如果你今天表现好,就带你去吃好吃的;如果你背会了这首诗,就给你一块钱等等物质奖励。
爸爸说,管理孩子不就是应该这样吗?单位领导也是靠奖金或者罚款来管理员工的呀!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外国的一位心理学家雷珀,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他挑出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分成两组,他跟一组说:“画得好就给奖赏”,然后跟另一组说:“想看看你们的画”。 结果三个星期后,第一组的孩子们大多不情愿主动去绘画,兴趣也明显地降低了。而第二组的孩子却一如既往地积极绘画。
心理学家表示,奖赏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直接驱使他们去做某事,但是渐渐地它会让人只对奖赏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失去兴趣。
建议:一、尽量少跟孩子进行条件交易。条件交易对孩子身心发展不利,会逐渐养成和家长“讨价还价”的坏习惯,在脑海中形成学习、做家务仅仅为了获得好处的思维定式。从而丧失探索这些事情内在乐趣的兴趣,做事就会显得很被动。
二、奖励行为,不奖励结果。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时,应该是奖励孩子好的行为,而不是事情的结果。
三、少用物质奖励,多给予精神鼓励。家长在选择激励方式的时候,不妨多给孩子一些精神鼓励,而不是物质奖励。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上来看,物质需求是低层次的需求,父母要满足孩子高层次的需求比如爱和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从而带领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