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水井中学探索近十年的课改,从小组到信息化,再到信息化融合,最后到开发以核心素养能力为参照的课程,其中过程起伏跌宕。到目前虽有一定成果,但离未来学校目标还差着很远距离。
但从凉水井中学课改经验来看,主要要经历三个阶段,可以"三味"来概括。"技术味"、"学科味"、“教育味"。
一、技术味(你未提供技术与方法,只要结果是不道德的,也适用于学生课堂培训)(但必须学生成绩不降,小切口,滚雪球原则,"小")
课改初期,老师们在教育局布置,学校推动,专家洗脑,而且参与课改的老师都是再三考虑精挑细选的种子教师。但经历一段时间后,老师们精疲力竭,怨声载道。现实把对课改的美好憧憬一击得粉碎。究其原因,老师只有热情(甚至有些老师本身就怀疑),没有技术,没有参照的范式。有的专家在培训时运范式都没建立就谈变式,怕老师中了模式的魔咒。但老师无从下手。只能在黑暗中摸索,找到不到出口。那么前期给予课改学校技术支持是非常关键,也就是让课改初期充满"技术味"。
以凉水井为例,对于小组合作与信息化融合,凉水井在改革中经历三个阶段:
(一)新生培训阶段,包括三天集中营培训、1一2个月学科上课流程培训(预习及反馈,讨论及展示,对子过关及检测,评价及结果运用)。(1)新生三天集中营培训:目标,1.通让小老师、小导师参与培训让新生感受学校传统文化(教与学的文化),2.通过培训课程让新生熟悉小组合作的各种元素及注意事项。3.通过不断的练习,让新生初步了解小组合及信息化中技术,(阅读技术、倾听技术、讨论技术、过关技术、检测技术、打分评价技术、点评技术、小组分工技术、书写技术、信息平台使用技术等)“不谈能力"?。3.培养上级的小老师强化与巩固上级学生能力。4.强化学校教师的课改与探索能力。
培训对象:新生,新入课改老师,上级小老师。
培训团队:课程开发团队,课程实施团队(导师、小老(导)师)。
时间:7月中旬3天。
程序:6月第一周,筹备两团队人员(制定人员选择原则?)
第二周:课程开发团队开发课程,(1 .哪几门课程?可以前两期课程为参照的,在其基础上调整,可参照李政涛教授的14条细节,一定要有整体观,课程直指以后的学科课堂,用在课改中出现的问题,而培训课程就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为导向。2.内容,内容的选择注意简单易操作,主要突出过程。便于训练各种技术,思维导图是否加入课程???。3.方式,以活动为主,突出技术重复练习(但道理与原因得考虑,不让学生机械训练)。4.每个课程实施环节必须清晰,目标明确,注意事项与预设情境必须考虑,标准的建立。
第三周,开发团队与导师团队对接,初步培训与讨论。1次培训会,网上反馈,修改。
第四周,开发团队与导师团队与小老师对接。思想强化,流程培训,注意事项,建议收集(可奖励),团队分工明确责任。
第五周,导师团队与小老师团队,准备培训,最后一汇报考核。(附件1)(课程开发,是否针对阅读,思考,表达,三种基础能力调整?应该可以。)
(二)1一2个月学科培训阶段(包括德育课班会课)
目的,不断强化与巩固新生集训培训中的内容,训各种技术。
从细节和问题着手。以下几个原则:1.规范原则:紧扣应有标准,阅读预习的标准,讨论的标准,展示标准,过关标准,信息化使用标准。2.分周侧重原则,每周一个侧重点,比如第一周建构流程,第二周抓预习反馈,第三周抓讨论,第四周抓展示…,3.滚雪球原则,每一周在巩固前一周主题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内容。4.及时培训原则,流程与组长培训,不分时空,抓、找机会就培训。5.全员参与原则,每位学科老师在共同技术的培训,做到要求一致。
(二)信息技术,
充分了解所用平台各种功能,有什么资源,资源的组式形式,有哪些功能,功能对课堂的作用(技术人员培训,老师必须经历一次完整的使用过程,列一个平台功能清单,老师使用和了解后便可在该项打勾,可考核)。(也可分批,把功能分主题分解到每一周)。
(三)教研技术
1.团队建设,激励机制建立。
怎样建立?
2.九步教研法(借用李政涛教授)
教研活动九步法
第一步,主题实践课——建立几种常规课(新授、复习课、试卷评讲课)流程。
第一个主题:
会上信息化背景下新授课课(预习反馈,讨论展示,对子过关及检测,一定要给予学生方法),完整流程课。
建构不同学科常规课的基本范式构建。
第二个专题:
思维导图与复习课题。我们从一学科(历史或数学开始建构复习课基础范式,辐射到各个学科。
(所谓基本,只需大部分内容都可以这样上即可,可一周选部分课作为研究对象)。
第二步,专题报告
上课老师所在的教研组长或者备课组长做一个专题的报告,讲教研组研究主题的时候,目标是什么?研究方法有哪些?研究的过程是怎么展开的?起始阶段做什么,中间又做什么?面临的问题,解决的策略是什么?研究的成效是什么?
怎么讲研究成效?
不只是讲课例,论文随笔,更希望听到在构建流程的课中,学生有多少变化。有多少发展,因为做了研究与实践,教师的观念有没有改变,意识有没有到位,技术有没掌握,有没有创新的做法。这个讲座的关键词——动起来(包括意识与行动)。教研组的文化有没有因此而改变和丰富?
加这一步的用意在于,通过专题报告对种子教师进行训练。
训练提炼经验的能力。
训练表达经验的能力
特别要学会以理论的方式表达经验,而不是已经验的方式来表达经验。经验的方式不难办,讲方式,讲操作,讲流程。理论的方式,这样思考的依据是什么?
第三步,专题说课,上课老师说清流程。
一定要有整体流程观,不要纠缠课堂内容和细节。比如,先说我第一个环节是课前预习,然后说此环节采用技术方法,采用此种办法的理由(理论支撑)达到效果,及反思。以此类推。
第四步,组内同事评课
一定要有整体流程观,不要纠缠课堂内容和细节。比如,先说我观察本节课流程,(同意上课人分析,或提出不同意见)。我观察到你第一环节操作过程中的现象是xx,可采用陈大伟教授观课议课方法,或焦点记录法评。评完一定要给出从流程到技术的改进意见。
第五步,提问质疑
最这个课,对组长的报告,听众可以提问质疑,可以是其他年级,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老师。这两年有一个非常流行的教研方式叫跨界教研。不同学科的老师进入同样的课堂来进行评课。课改班级所有学科可以组织两周一次的大教研。
第六步,团队回应
打造培养团队,每一次教研都是一个两个老师站起来,而是团队站出来。共同策划,共享资源,共同进步(三共原则)。
第七步,专题评课(学科课改组)
什么是评课?
什么是评课高手?
我的观点,高手要有三种能力:要做好鉴赏家,亮点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要做好批评家,问题在哪里?为什么思维不活跃。在讲的过程中说真话,准确的点穴,真、准、深,深到产生问题的原因。不能只做批评家。教研组长老师要做建筑家,要为上课老师提出系统改进和重建的建议和方案。
具体,不要说正确的废话,要有可操作性。好的评课高手要帮老师系统改进。很多点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就目标的选择定位。目标的改进,高估了学生;方法不改吗?牵一发动全身,这需要系统的改进。就一个点改进,不难,就所有的内容改,难。
专题评课这个要求很高。组长做了报告,那他为建构流程的改进有什么最终建议,他为下步工作明确了什么方向?
这个很难,很有挑战。
第八步,二度反思
让上课老师进行二度反思,到底有多少收获,谈一谈,下一次再上课我们怎么转化怎么利用这一次上课的资源。
二度反思的目的在哪里?我们用他干嘛,达到什么目标。二度反思对我来讲,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提升老师的现场学习力。教研就是一个现场。学理论大量是在教研的现场。在现场中对资源的捕捉力,资源的提炼力,利用力,转化力。每一次教研都很考虑老师现场的学习能力。
第九步,教学重建
我们极其看重教学重建。上海领航实验小学创设了前移后续的教研方式。教研前,本节课流程是什么?没有上过这样的课的老师,通过实践体验后再教研;教研结束后,后续怎么办?怎么重建?
不仅仅是写作性重建,还有案例性重建。重建课有很多类型,基于同一个类型来上,可以基于一个教学方法来上,也可以基于教学的环节,这个流程来上。没有推进感、提升感,我重上一次。重建课怎么扎实?要多维重建。
经历这样一个重建历程的课改种子老师,对他的成长和发展,对理念的内化有很高的价值。对学校课改的推动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九步法是一个理想的状态,不可能每次教研都是如此。我们可以有所选择。教研活动一定要有重建,让教研有实效,不可绕过的环节。
课改中教研活动的必须以"实"字为基础,实在过程。
二、第二味"学科味"(第二期前两个月)
在所有学科前一阶段的努力,反复培训种子老师技术,强化与意识,构建常规课基本流程和反复培训学生合作元素、信息化相关的技术的基础上。分学科依托学科课教研组与建立起来的机制。分科对课流程深化、调整、灵活体现"学科味"。深化应遵循以几个原则:1.以学科内容分课型原则。比如,数学概念课必须要体现概念课的特征,实例→共同特征与性质→抽象归纳概念→(分析概念,)正反辨析→概念应用。或英语口语课一定要体现学生多说多表达。
2.灵活原则,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信息化、小组合作元素,构建学科灵活模式。比如有的学科内容不需讨论,比如有英语中单词学习。有的内容,课前预习,有的内容课中预习。有的不需预习。(但学校在此阶段必须有保底考核)。信息化平台灵活使用。
3.严守标准原则,所用到小组与信息化元素必须严格按之前建立标准进行,老师不断强调,纠正,再培训,以评价为武器,直至养成习惯。(包括课前准备,课中小组内角色分配…表达,讨论)。
4.技术细化原则,讨论种类,方式,(为什么时候讨论?讨论什么?用什么方法讨论),黑板反馈与平台反馈?信息化功能精准使用。
5.以三标(制标,施标,测标)。统领课堂模式与技术。
三、第三味"教育味"(第二学期后半段)
在课堂培流程建构完成,技术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从课程入手,网络课程的引入,溶合课程的开发,(数学与物理,语文与生物,语文与美术…,阅读课程)。
这些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须在老师与学生充分了解小组合作与信息化元素的作用及能在课堂设计过程中信手拈来,才能有好的效果。
"小","快","灵","新"四原则。小步,灵活,快跑,创新。
"教育要以尊重生命前提,不然请不要谈教育",又有孩子跳楼好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