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婴儿刚生下来时,是最天真无邪的纯阳之体,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信任和好奇,没有任何有信念限制,是本然爱的存在,唤醒每一个人看见婴儿的人内在最柔软的爱。
老子在道德经曾如是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所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含“德”最深厚的人,就像天真无邪的婴儿一样。婴儿不识不知,柔弱冲和,纯然似一团天理,所以毒虫不刺伤他,猛兽不伤害他,凶鸟不搏击他。他筋骨柔弱,拳头却握得很牢固。整天活动却不知会累,是因为他精气充足的缘故。他整天号哭,可是嗓子却不会哑,这是因为他元气淳和的缘故。
从这个比拟中了解到,孩子一生下来就是德行深厚,如天理一般的存在,无惧无畏,对一切充满好奇地去摸去探索,在他的内心里没有任何的限制和恐惧,当父母或他人举高他的身体,或把他抛向空中,他没有半点的怀疑,全然相信自己是安全的,相信眼前的人是百分百爱他的,开心地嘎嘎笑,享受被抛向空中的快乐。
2
随着孩子的成长,家庭的环境与教育给了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父母的人格塑造了孩子的性格,孩子如同复印件一样,把父母的信念、行为模式、思维模式,价值观等复制下来。孩子如同镜子,折射出父母关系及父母人格上所存在的问题。在父母教育上有个沿用已久的说法: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想改变复印件,得先改原件。在心理学上也有一个说法:孩子的问题是父母或家庭问题的反映。说得严重一点的表达就是,孩子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父母或家庭。
孩子的好奇心强烈,从小热爱学习,对未知的领域充满兴趣。当父母没有限制,尽可能给孩子更大的空间去探索,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摸爬打滚,也许会弄脏衣服,也许会破坏物件,也许会受点小伤,出许人闯点小祸,也许会犯点错误,也许会经受挫折等等,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与成长过程。
相反,当父母人格发展不健全,本身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力量,没有足够爱的能力与承受能力,存在着很多的担心恐惧焦虑,自己内在的需求和问题没有获得解决,又渴望成长完美的父母,就会把自己的问题投射到孩子身上,对孩子有很多的担心忧虑,因而产生过多的控制。在过多的控制中,孩子失去了许多学习体验与成长的机会。
孩子小的时候,当他自己吃饭,父母为了不让孩子弄脏衣服和环境,不给自己增添麻烦,给孩子喂食,孩子就无法学会用筷子自己吃饭。在孩子想帮忙搞卫生或洗碗时,父母不想孩子越帮越忙,剥夺了孩子在捣乱犯错中学习的机会。从小到大,更多的中国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读书,学习某一些兴趣,成为兴趣当中的铰铰者,其它什么都不要孩子做,特别是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与活动。父母的这个教育方式直接扼杀了孩子学习体验过程与从中所收获到的能力。所以说,孩子在某些能力上的欠缺都是父母扼杀的结果。
3
从事了40年儿科医生与精神分析师工作的唐纳德. 温尼科特提出一个创造性的概念叫“60分妈妈”,60分的妈妈让婴儿体验安全和危险,也体验失望情绪,但没有到绝望的状态。这个体验会让孩子形成强大的信念和力量,相信“在我最糟糕的时候,一定会有人帮我。”
保护过度的父母追求自己是完美的父母,不允许自己犯错,也不允许孩子犯错,这样扼杀了孩子的成长体验。追求完美的人是无法忍受屈辱感的,当一个妈妈要求自己完美的时候,她就会把自己的不完美投射给她的孩子,然后孩子就越来越糟糕。这也是我们从案件中所见到的,父母越完美,孩子越糟糕,问题越多,完美的妈妈是最糟糕的妈妈。同理,完美的伴侣也是最糟糕的伴侣,完美的一方会把不完美投射到对方身上,让对方非常痛苦。
完美的妈妈在婴儿刚爬上没有感到任何恐惧的地方或高度时,就把婴儿抱下来了。她让婴儿丧失了一次体验自己的焦虑和恐惧的机会。一个孩子在完全没有安全感威胁的情况下长大,他可能在人格上面是多么的弱不禁风。而另一种糟糕的妈妈是在这个婴儿受到了最大的恐惧和绝望的时候还没有出现。
据调查了解,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在孩子与妈妈关系中间,没有满足的部分,让婴儿获得了创造力,乔布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然,不能满足的部分不能够太大,太大会导致孩子严重的心理问题。温尼科物曾说过,恰到好处的挫折可以促进孩子的成长,这个是按时间来限定一个挫折到底是恰到好处的或是相反会制造创伤的。
父母对孩子的信任,给孩子足够的探索空间,允许孩子犯错,在孩子需要时给予帮助,在孩子不需要时退到一边,让孩子去探索体验,孩子在反复的探索体验中获得成长,内心变得自信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