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北京电视台最近播放的大型纪录片《大西山》,我们慕名来到房山区的水峪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水峪村
从北京市中心到水峪村,有80多公里。水峪村位于房山区南窖乡的深山里。当你走进水峪村犹如来到世外桃源,这里的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处处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水峪村是南窖乡辖区内第二大行政村,全村面积10平方公里。村落沿河谷而建,四周环山,是典型的山区里的自然村落。这个小山村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有着古宅、古碾、古中幡和古商道的四古文化为代表的厚重历史文化积淀。
2004年水峪村被评为北京市民俗旅游村。2007年“水峪中幡”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水峪村实施百座石碾文化展示建设工程,修复安装古碾128盘。获得大世界吉尼斯收藏石碾数量之最证书。2012年10月获得2011-----2012年度“北京最美乡村”称号。2012年底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2月获得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批复,成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是房山区的唯一,北京市第五个获此殊荣的文化名村。
古宅分布于水峪东、西村。共有古院落100多套,房屋600多间。整体古建筑风格独特,东村古宅鸟瞰阴阳八卦图形。至舍依山而就,错落有致。形成了独特的深山区建筑风格。
这里是水峪西村村口的门洞,门洞上边原来是一座小庙,由于年久失修西村村口的小庙就只剩下一个框架了。
门洞石头旁长在石板里的小野花
以身丈量小庙的高度也就1米8呀!门洞也就两米高。
村中的屋顶都是由青石板搭建。
这家不一样哦,走上七层石头台阶才走到大门口
大门已经破旧,锈迹斑斑的门环。
高台阶上的房子,大门虽然破旧但是可以看出此户当年一定不是平常人家。大门横梁上精心描绘的人物横匾。晒太阳的老太太是这家的主人,一再说,她家的柿子特别好,特别甜,被她说的,我们来到了她们家。走进院子一看,真是大吃一惊,原来外边看着破旧的院子,里面却能看出当年这个院子是十分讲究的,院子是二进二出格局而且很大,偏房正房盖的都规矩,走进前院是两间北房,两间东房,前院后院中间有院墙,到后院要上几个石头砌的台阶才进入后院,后院整齐的高大的北房、南房。再上台阶就是卧进去的东房。东房与北房之间有一个夹道,远远望去,里面又是一个院子。整个院子按风水布局上看,藏风聚气,精致讲究。不用主人说我们也能看出这家人家当年是村里的大户人家啊!院子的主人对我们说:我家以前可不是一般人家啊!村里的王家大院也是俺们家的。
走啦!继续看看西村的古宅院
院墙都是石头堆砌而成,石头铺路。
院子大门基本保持原来的模样。
这些院子里好久都没有人住了。
西村的房子大部分破烂不堪。都保持着原来的模样。石头路、石头磊起的墙,到处可以看出水峪村经历几百年的沧桑印记。现在这个村子里居住的大多数是老人和孩子。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挣钱去了。我们和晒太阳的老人们聊起来。
这个年轻人是一个智障人
其余的老人最小的70岁以上,左边穿黑衣服的老太太都80岁了,右边带红帽子的老人今年已经83岁了。他们说:“现在这个村很穷,年轻人都走了。剩下的老人靠政府每人每月300多块钱的补贴过日子。没有了以前的辉煌,村里最多的时候1000多口人。现在不行了,就剩下破房子破院子了。”他们说水峪村建村在元末明初,村中杨、王、刘三大姓都是来自明洪武年间山西大槐树的移民。
我们走在通往东村的路上,路边的合作社是村民购物的地方,今天,过节没开门。看到合作社三个字,勾起了我们的回忆,多么亲切,合作社的时代已经过去许多年,现在都是超市、购物中心啦!
合作社的窗户,不营业的时候就关上窗户的挡板。在几十年前北京市内的合作社下班也是这样的。现在是见不到了。
这个就是东村的门洞。和西村的相比显然是修复过的。门洞上边的小庙焕然一新。门洞也显着整齐了许多。脚下的路也十分平整。这是村里的主要街道,就是水峪村“四古之一”的古商道,这条石板路可是当年的国道。山西进京就得从这儿走。您稍微低低头,弯弯腰就能看到远处的纱帽山。当地村民流传一句话:“拜了纱帽山,发财又升官。您是不是也想去拜拜呢?
全村有条青石砌成的S形古道贯穿,瓦舍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村内现保存着600余间、100多套古宅四合院民居。
村中的石板路蜿蜒交错,小河流水围绕民居潺潺流淌,它们都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
水峪村说它是一个古村落,同时也是个文化村,好诗喜文也是这个村的特色,这种乡村文化传承了几百年。从明清时期至今,村里几乎每家都会出一位教师。很多失修破烂的大门上都用粉笔写下了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望。走进东村不远就有一家石板人家。主人杨守安今年69岁,他坚持在石板上写诗,用他的话说:青石板就是他的笔记本,他用自己心看世间百态,他用心写水峪村的百年变迁,用激情传播水峪村的风俗民情与游客切磋。一块又一块写满几百首诗歌的石板排列在街头。您别看水峪村地处大山深处,那历史文化名村的头衔可非虚名。这是其中的一首:
秋风恋
秋风夜,萧萧瑟瑟三更过
三更过,石霖霜薄
远山雾遮,石板人家
情如火,山有野蔌小炕桌
小炕桌,一杯村酒百年话说。
沿 S形古道走向村东,就可见一棵古槐树。据悉该村原有四棵,三棵被砍伐,只剩下这个“独苗”。古槐被火烧过,被雷劈过,还被斧子砍过。从身上的锯痕、火痕,可看出它历经磨难仍青枝焕发。据传说当时锯到树干中心时有暗红色汁液流出,大家认为古槐树在流血了,不敢再锯,把它保护起来,全村人把这颗古槐树奉为风水树。
古树前边留个纪念
水峪村还有座娘娘庙,庙里供奉是明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娘娘。庙内原有一百余斤重的铁钟,现藏于大钟寺。庙前有棵古银杏树,是当年娘娘庙竣工时从潭柘寺请来的,这是一棵雌树。山后的南窖还有一棵雄的银杏树,它俩隔山授粉很是神奇。银杏树枝繁叶茂,高耸入天。
如今娘娘庙经过翻修焕然一新。但是娘娘从此闭门念经修行,不见香客。村民对此发出呐喊!古寺被重修,众神如苦囚。大门被紧锁,如何去讨粥。
眼前这盘石碾是光绪十三年留下的。
走到水峪村给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碾子特别多,多到隔不了一两家就一个碾子,有的人家门口甚至两个碾子,走在村子里一直都认为这是一迷, 为什么呢?直到看到村子里的简介才知道原来水峪村素有碾子村之称,村中共有128盘石碾,散落在村中各个角落。它们大都是道光、光绪道光年间所造,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值得一提的是时至今日仍全部可用,已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认证为“石碾收藏世界之最”。
该村还盛产一种平坦如砥的石板,当地人称水泉陂青石板,古代工匠构筑房屋时,为装饰门庭,就在石板上作画,安装在门楼和墙体上,形成独具艺术风格的“水峪石板画”。由于朝代变迁和文化运动,大部分岩画被拆除或损坏,只有王家大院的花瓶、宫灯、莲花图案的古岩画保存完好,是水峪村幸运仅存的真迹。
村里大部分的路是石头铺的路,据说水峪村有一个风俗,凡是家里生了男孩,孩子一出生就把胎盘埋在路上的石板下。这个风俗一直延续了几百年,路上每块石板下都埋着几个胎盘。
水峪村古宅最具代表性的是杨家大院,又名学坊院,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主体建筑石砌而成;蟠龙门岭,檐下石雕花卉簇拥。至今,院内还住着几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每逢游客到此寻访,他们都会讲上几段有关老宅的故事。
别看眼前的杨家大院破破烂烂,有些沧桑。它可是当年远近闻名的“豪宅”当年雇工30多个工匠,耗费3年的时间才完工。
水峪村的还有一绝,那就是古中幡。水峪中幡可以追溯到明洪武永乐年间,盛于清咸丰年间,是民间十三档花会之头档。中幡重量达30多斤、长大概有10米左右,可以说是一个集惊险和壮观于一身的表演项目,包含着头、肩、肘、手、胯、膝、脚7套演练技巧近百种套路。起初作为民间自发的堂会仅限于村民自娱自乐,每逢庙会、重大民间节日,村民有耍幡祈雨纳福的风俗,后演化成集体表演,代代相传至今。上世纪70年代中期,村里精通中幡的老艺人组建起了30人的中幡队,将表演动作由传统的30余个丰富完善为60余个,并成功入选了市级“非遗”名录。如今的水峪中幡在创新中不断发展,2000年时成立了女子中幡队。女子中幡英姿飒爽,靓丽夺目,参加了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和国庆演出,成为房山的一张亮丽名片。
走出水峪村自己的心情说不清楚了。不知是为水峪村几百年前的辉煌鼎盛而骄傲,还是为这些破烂不堪的古宅、古道、古碾………保存的完整而庆幸。几百年前村子里人声鼎沸,车水马龙,推磨碾米碾面的络绎不绝,东村、西村鸡犬之声相闻。那时的水峪村可以想象,家家炊烟缭绕,膝下承欢人丁兴旺……而今的水峪村,没有了欢声笑语,只剩下老老小小,难道那些破破烂烂的古宅、古道是他们未来的希望吗?我们去时大年初三,村里几乎都是70岁的老人,没有一点过年吉祥喜庆的氛围,没有像旅游景点的那种摆摊卖礼品的,也没有卖土特产的,只有一位老人向我们推销自家产的柿子。而且只卖一块钱一斤。
我们向他们问道他们的回答让人吃惊,有什么好看的?这里很穷,人都走了,村里的补贴已经两年没发了!是啊,我也不知道这里的古宅、古道、古碾等等能给这里的老百姓带来什么?这里生活的老人和孩子,整天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是否可以有个好心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