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个方面说,大凡历史著作,其叙述方式大体分“点”和“线”两种。我们所看到的历史,大多数是关于“时间线”的,即便不是“通史”或“断代史”,也是某一段时间的历史。而对历史上某一个“节点”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如黄仁宇著名的《万历十五年》,研究的是当时若干当权人物的活动和心理,研究的也是一个“时间段”的历史,不能算作是对具体“时间点”的研究。
另外,通常在习惯上,看中国史,我们关注的是帝王将相,看世界史,我们关注的是王公贵族。极少有学者把眼光降下来,研究一下包括平时和战乱在内的不同历史时期,平民百姓是如何生活的。
巫仁恕教授的著作《劫后“天堂”——抗战沦陷后的苏州城市生活》关注的是在苏州沦陷的八年内,尤其是汪伪政权当政的五年内,苏州的城市生活。所以,本书是真正研究历史“节点”的著作。不但是“某一时”,而且还是“某一地”。而本书集中探讨苏州的“四馆”(茶馆、饭馆、旅馆、烟馆),关注平民,关注普罗大众,从底层角度来研究沦陷区的生活,使得本书更有价值。
从1937年至1945年,苏州沦陷。沦陷区的人民如何度过那八年,市民生活到底如何?本书告诉我们答案。
清初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提到天下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苏州为“天下四聚”之一,是闻名天下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8月16日,日军开始轰炸苏州,三个月后,1937年11月,苏州沦陷。19日下午4时日军从娄门进城,宣告占领苏州。日军到处杀人放火,劫掠财物。
苏州这个过去被视为人间最富庶的天堂,在抗战时遭受摧残,已不再是过去的景象。当时的平民生活,是逃难、躲避和努力生存,当时的社会心态,是恐慌、紧张、无助与绝望。
苏州原有人口36万余人,沦陷时死走逃亡,城内居民仅剩2万余人。到1939年下半年,逃亡的人陆续回城,苏州的情况逐渐稳定,市面逐渐复兴。据10月警局的统计,全城人口已近28万。到1940年年中,苏州已接近战前人口数。
沦陷后受到日本与伪政权的掠夺与统制,经济凋敝、工商业与金融业萎缩、农业衰退;再加上粮食紧缺、生活日用品匮乏、物价飞涨等因素,致使民不聊生。但是,苏州四馆的生意,却还是“座上客常满”。就这一点看,也折射出社会的畸形。
苏州“自治会”在日军的扶持下,于1937年12月5日成立。1938年3月,日本在南京建立了“维新政府”,5月成立了伪江苏省政府,省会设于苏州(1927年4月国民政府奠都南京时,江苏省政府设于镇江)。省政府的权力除了苏州城,还有附近16个县城。后来,随着城中日军大多数被调走,控制力仅限于城区。“维新政府”成立后,大多数日本军队与官僚都调往他处,城内日军为数不算太多。“四馆”中也只有烟馆日本人较多,其他三馆很少见到日本人。
1940年3月,汪精卫成立南京伪政府。江苏省“维新政府”从主席到亲旧皆被替换。
1940年汪精卫政权将江苏省省会从镇江县迁往吴县,苏州从住宅区的都会,一变成商业繁盛的省会,造就了苏州短暂的畸形繁荣。
茶馆:在解放前,“茶馆”是中国城市“街头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一个不受阶级限制的消费场所,同时又是一个提供劳动力的自由市场,还是重要的商业交易谈判所,更是社会纠纷的协调所。沦陷后的苏州茶馆并没有因此而萧条,反而生意兴隆更胜战前。即使因为物价飞涨,茶馆不得不涨价,依然高朋满座。这反映出一种集体的社会心理。也就是在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找寻一种排解苦闷的出路。
菜馆:沦陷后的苏州菜馆业,除了被日军占领的初期,之后的繁荣盛况甚至超越战前,依然“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无论是菜馆的数量,还是消费者的数量。虽然成本增加,但是懂得经营的菜馆业还是可以获利一半以上。
旅馆:沦陷后苏州的旅馆业繁荣至极,甚至比战前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方面得益于交通的逐渐恢复,有在于旅游业的复兴。由于苏州成为伪省会,被视为“安乐之城”,苏州房价逐渐升高,有“苏州居,大不易”之说。旅馆业在畸形繁荣下衍生出许多社会问题。抗战后期,旅馆的形象极为不好。
烟馆:沦陷后苏州鸦片烟馆蓬勃发展。沦陷后,日本人将鸦片合法化,并且垄断鸦片销售,鸦片的税收是当时包括当时各伪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鸦片烟馆对苏州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相当大的影响。1941年,无论城乡,包括妇女儿童,平均十人就有四五人吸食鸦片。鸦片价格的高涨,让许多吸食鸦片的平民走投无路。
在苏州“四馆”业畸形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峻的社会问题。社会贫富两极分化,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劳资纠纷屡见报端、女性物化成为时尚,底层人员谋生艰难、孤苦无援。一面是富贵者的天堂,一面是贫苦者的地狱。
1945年,抗战胜利后,驻苏州的日军向国军投降。苏州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百业凋敝,原来的畸形繁荣之景一落千丈。1949年4月27日,解放军第二十九军八十五师自枫桥进攻苏州,当日苏州解放。
本书首次出版于2017年。作者巫仁恕,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本书的资料来源多为当时的各种媒体报纸和档案及时人的笔记和回忆录,同时借鉴了其他学者的一些著作和论文。本书论证清晰、极有参考价值。
不过,关于“维新政府”将江苏省省会设于苏州的时间,本书有两处地方有所出入。
p82:1938年3月,日本在南京随即扶植建立了“维新政府”;6月,以苏州自治会班底为基础,成立了伪江苏省政府。
p99:1938年5月,“维新政府”将伪省会改设于苏州。
那么,苏州成为省会的时间到底是5月还是6月呢?我在网上找到了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的一篇文章,这样写道:日军侵占江南地区后,卖国的“江苏维新政府”于1938年5月1日在苏州开张,伪省会设在原忠王府内。
而在该网站上的另一篇文章中,则称“1938年5月23日,伪江苏省维新政府在忠王府成立,陈则民任伪省长。”
结合上面内容,此时间应为5月。而成立于“5月23日”的说法应该更接近事实。不过巫仁恕博士查阅了大量资料,在书中所写应该也是言之有自的。这里存疑,以待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