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过:写作是自梳羽毛。
确实,在时间的缝隙中自我整理一下是很有必要的。曾经一起写作的人们,有很多写着写着就消失了;另外一些偶尔也在发文,不过数量也大大减少。能持续写下来的都已经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他们或许是有着某种特定的原因,比如收入吸引,比如时间充沛,比如狂热的爱好,又或者一直在自我总结成长。
最近两个月很少发文了,大概是太过忙碌了,没有及时梳理,反倒是让生活更加忙乱了。遥想前几个月,每天都抓紧时间发文,生活过得充实而健康。所以,人的大脑和直觉,越使用越灵光,越沉寂越迟钝。
都说计划赶不上变化,计划好的出差和旅行竟被一场拖延成灾的感冒耽搁了。住院的日子里,我原本以为可以阅读,甚至可以写东西打发时间。后来才发现,那种气氛,那些垂暮的老人,那些疾病的痛楚,对打针的恐惧,简直让人无法正常呼吸。生病本身不是大事,这中间无比脆弱的心理暗示却让人喘不过气来。从那些老人身上依稀可以看到他们一生的生活轨迹:儿孙围绕、欢歌笑语的大多是性格温和、开朗,对家庭倾力付出、备受尊敬的;孤独冷清的,大多数看起来尖酸刻薄,对老伴发脾气,对医护人员充满了不信任。所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人有好报”,在这个特殊的情境中让人体会的淋漓尽致。
最近在读卡耐基《人性的弱点》,看到前两章就感同身受。你所谓的“好”,对别人的付出方式并不是由你自己感知到的,而是由被给与者感受到的。亲密关系中最怕“自以为是”这四个字,对孩子全身心的付出容易导致道德绑架,使得亲子关系背道而驰。我们最容易以己度人,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别人的问题,隔靴挠痒,词不达意,无法共情就无法敞开心扉,于是再多的关联都是无用的,不能触及心底。任何人妄图控制或者改变别人的生活轨迹终将是徒劳的,做成熟的人就要尊重个体差异,处在关系中能够差别对待,不紧不慢,让一切顺应规律的发展。
任何职业、任何生活,感知到被尊重,付出有结果才能让人充满精力。很多工作之所以永远都只能称为工作,而不能够称为事业,是因为没有相应的反馈,不能体现一个人真正的价值,而人们消耗的时间只能是白白消耗了。同理放到父母对孩子的控制中来看,父母要有自己的生活,如果将毕生精力倾注到孩子身上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你要的回馈会大的惊人,一旦孩子达不到预期就会失去平衡。
这个世界谁不欠谁最好,每个成年人都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任,也要给够空间给身边的人。该休养就休养,该学习就学习,该成长就成长,各自忙去最好。
坚持继续写作,不做消失的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