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孔子以德治国的思想,明白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作用。
2、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背诵重点语段。
教学重点:
1、多角度的理解孔子的德政思想。
教学难点:孔子德政思想在现实中的社会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提出了一个口号就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那么指的是哪两手呢?一个就是以德治国,一个就是依法治国,两者缺一不可。他们好比是马车的两个轮子,只有同时运用,马车才跑得稳。依法治国,我们都知道要遵守国家的法律。那么以德治国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孔子治国的十则内容来了解一下孔子的具体论述。
二、自由诵读课文,(课文内容)以课件形式展示,5分钟
三、让学生齐读两遍,然后自由诵读,达到背诵的目的。
四、疏通文意,讲解内容。
1、讲解第一则:“子曰:道千剩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道:作动词,用通“导”,这里是治理的意思。(2)、千盛之国:乘,意为辆。在孔子时代千盛之国已经不是大国。(3)、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这则是孔子论政治理大国的基本原则,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
2、讲解第二则: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为正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用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2)北辰:北极星,(3)所:处所、位置。(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3、讲解第三则: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道:治理。(2)政:政令。(3)齐:整齐,此为约束之意。(4)免:免于死罪(5)格:革,此言百姓革除坏毛病而走上正路。孔子认为治理人民不能只靠刑罚,要着重道德礼仪的教育。
4、讲解第四则: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这两句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为政的基本修养。在他眼中,人与人之间是有身份差别的,每个人安分守己,社会才能井然有序而不至于陷于混乱。
5、讲解第五则: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帅:同“率”,表率,“正己而正人”,自己先求得端正,然后方可正人。帅之以政,这是孔子的定义,也是千古以来中国政治思想的一句名言。季康子是一个当权的人,所以孔子对他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要你领导人自己做得正,下面的风气就自然正了。这是偏重于为政,偏重于领导而言的。
6、讲解第六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端正。 行:执行,听从。从:服从,听从。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7、讲解第七则:孔子认为执政者应该考虑大局,顾及长远;不能只看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这和我们现在提倡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有一致的地方。很多时候,事物总是遵守这种辩证法的,越急越不行,要慢慢来,要遵循事物的自身规律。
8、讲解第八则孔子在用人方面,要举贤授能,启用正直无私的人才,不能任人唯亲,更不能使用一些别有用心的奸邪小人。只有当政者一心为公为民,才能保证社会风清日正。
9、讲解第九则:表现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均贫富的和谐的小康社会。大家同生活在一个蓝天下,如果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就充满了斗争。财富均衡,社会才能稳定。
10、讲解第十则:这是孔子历来遭到批判的句子。表现了他对于社会秩序的极力维护。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这一句话也是当时奸臣贼子胆寒的一句话。
五、学生讨论、概括孔子治国篇的主要观点。
孔子的治国思想核心是德正。具体的含义就是以“仁”“礼”治国,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教化,轻刑罚(2)举贤授能(3)均贫富(4)为正正己(5)守名位
七、作业
1、背诵4、5、6、8则
2、儒家主张以德治国,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局限性。现代人们提出依法治国,这同样有局限性。请论述为何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