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书院2020年游学准备课堂实录—书画鉴赏

主讲人:张峰

点评:杨老师

内容:

张老师:世界美术体系分为东西两大派别,西方美术体系和东方美术体系,在东方美术体系中,中国美术是最本源的内容。我们周边国家的美术体系吸收了中国美术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这是非常值得我们骄傲的一件事情。据说近现代著名画家张大千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人物毕加索交流。毕加索认为真正的艺术在中国,他多年临摹齐白石的作品,对于张大千前往西方问询艺术很是诧异。毕加索发自内心热爱中国的艺术,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珍惜热爱自己的艺术。另一位西方现代艺术家梵高,立足西方艺术,借鉴东方艺术,才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艺术。梵高非常认真地临摹日本画家的作品。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积贫积弱,政府腐败无能,我们中国的艺术还没有传出去,当时的日本国力强于中国,他们的艺术虽说是所谓的“二手艺术”,但却被世界所了解、所模仿。

但是今日,中国艺术越来越被世界所认同,所模仿。我们要热爱自己的艺术,必须首先了解自己的艺术,了解中国艺术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这种程度的,我们的艺术拥有哪些特点,接下来,咱们一起欣赏作品一起聊一聊。有了这些作品,将来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取某一点进一步学习。艺术史可以知道我们的学习,让人们熟知自己在干什么。

第一幅画是《升天图》,出土于战国时期,是距今2000多年的帛画,在地下经过如此漫长的时间,能够保留到现在,真的难乎其难。这件帛画是盖到棺椁上面的陪葬品,她的颜色非常鲜艳饱满。这副画告诉我们中国画最早的面貌。首先,没有空间感,第二,在平面上罗列、讲故事,就像现在电影胶片上平行展开,讲解完整的故事。《升天图》分为三部分,最下面讲解地狱,中间部分讲解人间,最上面讲解天上。每两部分由具体的事物分割,如下中两部分中间有一块大玉壁,中上两部分有通向上天的大门和守卫。这就是当时中国人的世界观,他们认为世界分为上天,人间和地下三部分。我们看这副画,首先看天上部分。当时的人们画画非常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右边有一个太阳,里面有一只三足的金乌,左边一个月亮,里面有一只大蟾蜍,中间是一个人首蛇身的人,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女娲。下面有两条白龙,空中还有白鹤,下面是通往上天的天门,还有猛兽和守卫大门的人,是人与天交界的地方。平铺下来进入人间,最上面是一个华盖,下面有拄着拐杖的女主人,也就是此墓主人,是一位老妪。前面跪坐两位女仆,后面站立三位女仆。这副画中的人物形象都一样,没有多大的区别。最早的中国画个性特征不明显,只是讲故事。下面一个方形的东西就是大地,下面一个生灵用力托举着大地,最下面是鲸鱼的形象,左右还有一些点缀。为什么这副画讲解的稍长一些?因为《升天图》代表着早期绘画的形象,人物特征不鲜明,但是叙事性很强。

在另一副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图》中,人物是符号化的,但是人们也能清楚此人就是墓主人,不会是其他人。此图中有一龙一凤,向上引领女主人飞向天界。在《人物御龙图》中,一个人手拿缰绳,驾着龙飞升天界。

那时的色彩主要以黑、白、红、青为主,丹为红色,古代的青介于现在的蓝色绿色之间。因此后人用“丹青”指代中国的绘画,因为最早的绘画以丹青这两种颜色居多。

魏晋时期,政局动荡不安,人们基本的生命安全难以保证,思想相对自由,儒家的正统思想减弱,所以人们的思想偏向道家思想,不再向儒家思想那样积极入世,从政、治理国家、为社会服务;相反他们投身大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许多文人参与绘画,自娱自乐,并且出现了一些绘画理论。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画家出现了,例如,顾恺之我国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画家。他是当时非常有名气的大画家,大理论家。在这之前也有一些画家,但是他们的地位较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即是一副人物画,也是一副最早的山水画。放眼望去,这副画上峰峦叠嶂,郁郁葱葱,还有许多人物,但是人物和山的比例不符合逻辑,人和山的大小相当,船也无法在水中泛舟,所以当时绘画的特点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那时候的绘画充满了稚拙的味道。这副画也是主要使用丹青两种颜色,讲述的是一个故事,叙事性特征明显,从主人公曹植与洛神见面,到彼此交流,再到恋恋不舍得分别,一些人物反复在画中出现。而且人们能够分辨出曹植、洛神、侍女,人物特征开始凸现。曹植是威严有气势的大人像,旁边的小人就与之不同。这是很不得了的进步,因为人物开始有了个性。这也正是顾恺之提出的重要的美术理论——传神论,即:绘画开始有个性。虽然当时艺术也在为宗教政治服务,画佛像神像或者帝王相,但是画家开始遵循艺术的原则,画出人物自己的特点。

后来,魏晋时期的张增繇,在他《二十八宿神形图》中,颜色出现明暗区别,比如长着羊头的天官的明暗效果非常好,人物开始立体画,这非常了不起。因为那是借鉴希腊雕塑艺术的印度佛教绘画传入中国,张增繇受其影响,创作出“凹凸法”。凹凸法类似于今天的素描,有些地方鼓出来,有些地方凹进去。所以中国艺术一直在学习借鉴别人的好东西,中国艺术的每一次进步,如果不是思想上的极大解放,就是西方艺术的传入,为我们所吸收利用。我们学习的时候,如果有外部知识传入,我们可以加工利用,改造自己的知识。

《二十八宿神形图》是为道教服务的,唐朝初年的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步辇图》是为政治服务的,为劝诫后代皇帝之用,使之引以为戒。在《历代帝王图》中,各位帝王一目了然,人物形体大,形象鲜明。这是中国画一种很重要的表现方法。西方人注重客观,不敢把人物画的大小不一,中国画就可以把重要人物画大,与别人不一样,正所谓“主大从小”。

一代画圣,唐朝末年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中,有别于顾恺之的“春蚕吐丝描”,他首创动感流畅的“兰叶描”和“莼菜描”,线条流畅活泼,将飘带的灵动飘舞表现的淋漓尽致,像兰叶一样,有的地方粗,有的地方细,不断变化。经幡和衣服的褶皱变化不大,但是很流畅光滑圆润,像莼菜条。“春蚕吐丝描”圆润,不紧不慢,匀速,但是“兰叶描”和“莼菜描”给人以动感,速度忽快忽慢,有节奏感。

到了唐朝中后期,政治不再清明,社会不再强盛开明,画家不再表现政治了,开始绘制后宫女人们的生活场景。如张萱的《捣练图》,在画中,我们看到侍女们用力捣白练,用力抻拉,还用烙铁熨烫。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以形写神,而且侍女身子向后仰,将使劲的姿态表达殆尽。所以传神需要通过仔细观察,将人物形象表达出来。

周舫的《簪花仕女图》中,几位侍女头戴花朵,其中一个侍女头戴大朵牡丹,雍容华贵,正在逗弄一只小狗,惟妙惟肖。整幅图仍然以丹青为主,中国人对红色情有独钟,甚至远古时期的墓葬中,死者周围都撒上红色的黄土。

到了五代时期,朝代更替严重,社会动荡不安,武夫成为社会的主流人群,文人的地位极度低下,甚至出现杀文人取乐的事件。在周文钜的《重屏会棋图》中,表面是几个人正在安静地下棋,其实暗含波涛。皇帝与几位兄弟正在下棋,皇帝是老大,他怕兄弟抢他的皇位。便告诉兄弟几人以后轮流当皇帝,不再传给后代。棋盘上只有黑子没有白子,其中7颗黑子组成北斗七星图,勺柄朝东,指向皇帝,表示天下皆春。另一颗黑子表示北极星,由众星拱卫,表示众臣的臣服。后部屏中有屏,屏中有女仆服侍的老人和山水画,表示皇帝告诉世人他打算归隐,过自己安逸的生活。事实上,后来几位皇弟都没有当上皇帝,皇位仍然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即南唐后主。

五代时期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更加富丽堂皇,整幅画分为几段,像放电影一样,叙事性很强。韩熙载来自北方,能力超群,很令皇帝恐惧,怕夺其皇位,于是派顾闳中前往监察,结果顾闳中回来作画一副,皇帝从此便放下心来。第一段开篇名义,卧室中被子没有整理,就在大厅中与朋友听曲,可见此人没有野心。新科状元毫无顾忌坐在床上,其他人专心聆听,有些甚至闭上双眼,沉浸其中,这就是“传神”。琵琶女的哥哥身子微侧,朝向琵琶女,非常传神。所以说画画需要“迁想妙得”,对生活需要仔细观察,仔细思考,再绘画出来。第二幅图中有一位和尚。和尚本是“渡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食人间烟火,但是他们还要渡人,他们也有人间的朋友,因此画中的和尚背对舞女,面朝主人,说明和尚并不贪恋女色,非常形象。第三段有人奏乐,有人欣赏,也有人袒胸露腹地与人聊天。最后一段是送客。这其实就是长卷,又叫“手卷”。

以前的许多绘画都是为宗教服务,称为“道释人物”,画中人物宝相庄严,不能主观改变人物形象。但是贯休的《十六罗汉图》则不同,不能称之为“道释人物”,因为画中人物样子奇异,非常自由,据说是在梦中罗汉为贯休示的像。

到了宋代,社会经济有了极大发展,民间也开始富裕起来,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的富足,开始创作艺术。此时,出现了大量风俗画,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表现普通人生活的画面。里面有市井小人物,人间百态。苏汉臣的《货郎图》,整幅画以货郎为中心,他挑着沉沉的扁担,上面挂满了琳琅满目的物品,吸引着孩子们追逐的脚步,一位大人领着一个孩子抱着一个孩子追随着,甚至连小狗也向着货郎奔跑,一个大狗带着几只狗仔也在向货郎靠近。因此风俗画可亲可爱很有趣,这说明当时社会安定,人们生活富足,心态平和。苏汉臣《秋庭戏婴图》,能看到社会安定,孩子们脸上浮现出童真童趣。

李唐的《艾灸图》中,古代直接将艾绒放置身上,加以点燃,疼痛难耐。所以画中病人呲牙咧嘴,大声叫喊。这恰好是中国画的特点,为了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对一些形象加以夸张,正如画中人物张着的大嘴。西方人觉得客观世界的人们做不到,他们就不能画出来,而中国人认为只有夸张,才能把疼痛的剧烈程度传达出来。病人周围,三个人用力按住他的腿脚,胳膊,不让其乱动,其中一人一眼睁开,一眼闭合,非常形象,这就是画家用心之处。后面的人一边做艾灸一边用刀子治疗,后面的一个孩童正在揭膏药。我们看到画中人物的衣着,补丁罗补丁,因此哪怕是仓廪足的宋朝,和现在仍然无法比较。因此我们应该感恩我们的国家,让我们有了读书的机会,古代只有极少数人,世家大族,才拥有读书的机会。

之前的绘画是工笔画,又叫细笔画,先勾勒出来,再逐渐晕染,但是到了南宋天纵奇才梁楷的《泼墨仙人图》,他直接挥笔,大气磅礴,仙人的五官似乎挤在一起,令人看后会心一笑。这就是梁楷大写意的绘画,又叫粗笔画。写意画不是处处都表现到,只表现某些点,不面面俱到,其他地方是含蓄的,但是含蓄也是一种美。梁楷的《泼墨行吟图》中的李白,和以前的作品完全不同。大笔一挥,勾出了李白的白袍,背景中一尘不染,尽显李白“谪仙人”的风姿。这就是画家的高明之处,最好的画不一定画上千笔万笔。所以创作绘画时,要开动脑筋,是精心描绘为好,还是大笔一挥为好。

宋朝之前,由于社会的需要,政治的需要,人物画逐渐精湛,然而发展到元明清,人物画开始进入低谷,因为此时山水画兴起,文人成为绘画的主体。此时的人物画张力不大,赵孟頫的《人马图》中,画中人物相对死板,缺乏鲜明的特征。元朝的赵孟頫,作为开宗立派的大家,以书法、山水画、花鸟画见长,他提出“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即:书法与画法相通。赵孟頫为以后的绘画指明了方向,制订了标准,开拓了道路。他的楷书行书非常有名。相传,他非常勤奋,每天临摹一遍《兰亭序》。

明朝时,曾鲸将人物画提到一个高度,创立“波臣”画派,此时有西方绘画涌进,曾鲸开始借鉴西方绘画,因此创作为之一变。曾鲸所画王时敏,姿态洒脱。

纵观中国历史,人物画最高的成就出现在中国八十年代以后,成就远超任何历史阶段。我们身处盛世,人物画发达,需要绘制人物来表现社会。古人材料不多,可以借鉴的资料太少,现代我们可以运用的材料大幅度增多,可以借鉴的资料也不计其数。另外,中西方交流频繁,我们可以借鉴西方人物画的特点。

花鸟画的出现非常早,我们是农耕民族,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花鸟,据记载,魏晋时期,天下大乱,中国就已经出现花鸟画,但是一副都没有流传下来。流传下来的最早的是唐朝花鸟画,五代时期,天下大乱,山水画,包括人物画发展到高峰。这两个阶段虽然民不聊生,但是人们思想解放,艺术创作发展到一定高度。

黄荃的《野生珍禽图》是为了教儿子画虫鸟,给儿子画的范画。这副画没有空间感,上面只有各种虫鸟。但是黄荃被称为“黄家富贵”,因为其作品富丽堂皇,适合挂在宫廷中,与之相对,另一派画家风格迥异,画面素雅,被称为“徐熙野逸”。黄荃之子黄局寀所画花鸟,与其父如出一辙。西方人没有花鸟一科。虽然他们也画花鸟,但是他们却画已经死了的禽鸟,以表达自己战胜自然的心态。中国人画花鸟实际在画自己,比如画竹子,实际在画自己,表明自己有气有节。中国人画小鸟最生机勃勃的样子,这是中国人对生命的欣赏和歌颂。

《丹枫呦鹿图》中,色彩艳丽,不像是中国画,鹿的身上明暗对比强烈,更像是素描的手法,不像是中国的绘画。

北宋亡国之君赵佶,虽然不是一位英明的皇帝,但是却是一位伟大的画家,艺术家,创立锋芒毕露的“瘦金体”,硬朗挺拔,弹性十足,所以从政治上他被打败了,但是从文化上,他却俘虏了他的敌人。他的政治对手一辈子都在学习宋徽宗,所以中国的文化非常有魅力,只要文化尚存,哪怕国家已经灭亡,天下却不会灭亡。我们文化的一种特质就是:可以同化任何外来文化。金国皇帝将宋徽宗的书画好好收藏保存起来,扣上自己的印章,代替宋徽宗守护中国文化。宋徽宗在北宋建立书画院,培养了一批绘画人才,比如,18岁绘制《千里江山图》的王希孟就是宋徽宗的学生。所以,我们评判一个人,也要辩证的看待。没有宋徽宗,中国绘画的历史可能就需要重写,宋徽宗对中国绘画贡献极大,对元明清的绘画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在各大美术院校的学生仍然在临摹宋徽宗的画,如:《柳鸦芦雁图》。

南宋时期,赵孟坚的《岁寒三友图》,绘画出现人格化,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比如挺拔长青的松树、竹子和苦寒中绽放的梅花,他们不畏严寒,性格坚韧,也是作者学习的榜样。《岁寒三友图》上面扣满了许多收藏家的印,由此看出,他们参与了这副画的流传,使这副画的历史感更加强烈。也许你们当中,会有一些人成为文化的守护者,历史的传承者,这将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赵孟坚的《墨兰图》,看起来像蟹爪,兰花的颜色和叶子都不张扬,但是却很香,象征人一种高雅的气质。

法常的《莲燕图》是花鸟写意画,宋朝崔白的《双喜图》是花鸟工笔画,是全景花鸟画,又叫通景花鸟画,空间感强。元朝王冕的《墨梅图卷》属于折枝花鸟画,虽然也细致,但明显淡雅许多。元朝时期,蒙古人征服全国,南方人积极抵抗,宁死不屈,所以,元朝统一全国后,将南方人称作“南人”,地位最低,位居“第九”。文人们开始转向其他文化领域,在文学艺术上有所建树。王冕是南方的文人,他的《墨梅图》低调不艳丽,不张扬。元朝的画家喜好竹子,把竹子比做君子,人格化大于植物。

明朝徐渭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曾为戚继光的幕僚,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徐渭一生命运多舛,后忧惧发狂自杀九次却不死。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画坛(如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等)影响极大;书善行草,写过大量诗文,被誉为“有明一代才人”,这是徐渭的《杂花图卷》。

清朝的八大山人,原名朱耷,为明朝皇室后裔。他二十多岁时,明朝灭亡,内心非常痛苦,后出家当过和尚。所画花鸟居多,多为傲然遗世,古藤老树,危石嶙峋,如八大山人的《枯槎蹲鹰图》,《荷石水鸟图》。齐白石曾评朱耷,徐渭,吴昌硕,“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由此可见,对其崇拜。

石涛原名朱若极,也为明朝后裔,但是明朝灭亡时,石涛还没有出生,所以明朝的灭亡也没有给他带来多大的影响和打击,所以与八大山人清冷的画风不一样,石涛的画风却很热闹,重墨的水仙生命力旺盛,生机勃勃。字体也龙飞凤舞,说明石涛并没有颓废。

郑板桥有名郑燮,是“扬州八怪”之一,扬州是清朝中后期非常富有的地方,许多文人都聚集在此,郑板桥便是其中之一,一生只画兰竹。

吴昌硕为清末民初的画家,清朝中期以后,绘画开始衰败,吴昌硕却能够重振画风。

齐白石工于画虾,最开始,他画的虾非常逼真,经过几十年的锤炼,将河虾与对虾的特点糅合起来,形成后来的艺术品。来源于自然,但是又超出自然。


杨老师:画画到底是一种什么艺术?她是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培育出的一朵艺术之花。在春秋战国之前,中国就已经有了艺术,中国的艺术在阴山壁画、贺兰山岩画上,急剧生命张力,经过千年发展,到了明清时期,这种生命力却逐渐消失了,失去了艺术感染力。战国时期出图的帛画,讲解了地狱、天界、人间的生活。后来,绘画变成一种经变,用画画讲故事。正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东晋时期,战争频繁,天下混乱,但是人们却并未消沉,他们极力追求艺术,这是一种对于生命极大的尊重,到了张增繇的《二十八星宿神形图》,人们开始从画神转变为画人,人物彼此开始不同,从平面转变为立体,这是一种从对于上天的崇拜转变为对人间世界的描述。到了隋唐年间,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人物的神态动作极大丰富起来,同时,线条的表现开始多样化,从顾恺之的春蚕吐丝描发展到吴道子的兰叶描,还有铁线描、莼菜描等等。中国一共有十八种绘画方法。为什么隋唐以后,人物画逐渐走向衰败,因为隋唐年间,人物画走向极致,正如一朵花开到最灿烂的时刻,便会衰败。绘画上的技巧完全可以用在研习书法上,因为书法与绘画是相通的。在以上的作品中,人物绘画还是为宗教政治服务,谁出资,就给谁绘画。

安史之乱之后,皇室的地位下降,人们开始将注意力从上天和皇室转移为身边的事情,从张萱的《捣练图》,周舫的《簪花仕女图》,人物开始有了动作有了神态。所以,评判一幅画第一个标准就是:传神。如果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个人的神态、动作,那么这一定是一副好画。写文章也一样,传神也是写文章的第一标准。在周舫的《簪花仕女图》中,四位侍女头上插的花不一样,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时花卉,她们的服饰今天看来仍旧不过时。

刚才老师提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观点:中国亡国不亡社稷,中国的文化从来没有灭亡。张大千到西方和毕加索请教绘画,毕加索说真正的艺术在中国,这说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已经沦落到最低点。真正自信的人是不需要和别人比较的,不需要拿外国人当大旗。毕加索、梵高说的就对吗?比如中国的田园犬,陪伴我们中国人走过几千年,但是现在却越来越少了,中国人对那些外来狗种呵护备至,这是极度缺少文化自信的表现。所以我们在座的各位必须重新建立文化自信。所以我们必须首先了解我们的文化,了解我们祖先的辉煌。

南唐时期周文钜的《重要会棋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对细节刻画的惟妙惟肖,人物图到达一定巅峰。到了贯休的《十六罗汉图》,出现了写意画,与以往的工笔画有了很大的区别。不再是先勾勒后添墨,而是丢掉技法,采用泼墨法,如梁锴的《泼墨先人图》,《李白行吟图》,直抒胸襟,画出心中所感。他们开始彻底抛弃别人抛弃“我”,“无我无众生”,只想把自己的意思写在纸上,这就是写意。所以你们在欣赏写意画的时候一定要抓住这个“意”。为什么你们写作文那么难,因为你们是为了考试为了老师而写作,而咱们走出去,你们“以我之笔,写我之心”,所以作文突飞猛进。

你们在欣赏同一副作品时,应该会有不同的感悟,这是最难统一的,而这恰恰是中国艺术最神圣的地方,即:允许人们再创造。中国人讲“道”,“道”是变化,是对立,是阴阳变化,正如一根兰草的叶子,会变化五六次以上,所以鉴赏美术作品的另一个标准就是“阴阳变化”。你可以尝试临摹大师的作品,如果你能够做到,你就是大师,如果做不到,你就能感受到大师的伟大。

到了北宋,出现了《清明上河图》,人们开始不再关注王侯将相、公卿贵族,人们开始转向市井平民,开始绘画骑驴老人、卖烧饼的店铺等等。画家的创作开始转到了人间,到了北宋,这种艺术之花即将开放。艺术重返人间,恰恰印证了“人之初,性本善”,人是天地之间最高贵的生灵,这就是我们国画中人物画的发展历程。

通过今天的培训,我们至少看到一幅画后,能够初步判断出来这是属于人物画、花鸟画还是山水画。另外通过这次培训,我希望你们懂得对于生命的赞颂是人类生存的意义,另外能够像张老师一样说话正中要害,一语中的。我希望你能树立一种目标,在某一行业做到登峰造极,成为你这个领域的翘楚,希望你们在做喜欢做的事情的同时,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还能够赖以生存,达到一种完美的生活状态,而不是和蚂蚁一样碌碌无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0,738评论 5 47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4,377评论 2 37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7,774评论 0 33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032评论 1 27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015评论 5 36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239评论 1 278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724评论 3 39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374评论 0 255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508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410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457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132评论 3 31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733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0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22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515评论 2 34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116评论 2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