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很久的聆听,真的会了吗?
学习了很久的“看见”,真的明了了吗?
所谓知易行难,今天更加真实的感受到了。
昨晚跟孩子一起做数学,最后一道题对于标准答案来说是“错了”,我也马上用成人固化的思维想去引导他往“正确”的方向上理解。爸爸看到了想帮忙,拿了张纸过来画上了,想让孩子理解的更容易些。孩子看了以后还是没理解。因为时间太晚了,我们决定明天再讨论这个题。
晚上躺在床上,孩子问我:“妈妈,你刚才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啊?能不能再给我讲讲。”我用语言解释了一下,孩子说:“妈妈我晕了。”于是我和他商量明天拿纸画出来演示,他这才沉沉的睡去。
今天早上我们拿起了这个题,我刚想跟他解析,他说:“妈妈,我再试一次吧”。这一次,他居然全部做“对了”。我好奇的问他是怎么想的,他给我解析了思路,但是用了非常“抽象”的语言。然后我又问他那昨晚为什么是那样做的,他又给我解释了昨晚的思路,仍然是用很“抽象”的表达。不过这一次我在一点都没有着急、内心一点也没有评判的情况下,听懂了他说的抽象话。并且惊奇的发现,其实两种思路都是对的。
我突然意识到他思维与我的不同,意识到所谓的“抽象”也是相对的。成人世界里面用的数字、量词、一些专有名词,其实对孩子来说是更加抽象的。比如今天这题我跟他说的“排”和“列”,完全是我们成人对于某一类事物做的“定义”,而孩子是完全没有用这些思维定式在思考的。于是,我把我的思路也跟他说了,并向他解释了什么是“排”和“列”的概念。然后也对他的思路表示了肯定和赞许!从而延伸到跟他探讨看起来这只是一个数学题,但是却有着很多种“可能性”。他似乎是受得了某种启发,开始滔滔不绝的跟我讲了他很多很多的想法。讲完了,突然收住说:“妈妈我们继续做数学吧”!兴致勃勃的做了一页又一页。
原来聆听,是能真正的放下自己的评判、那些所谓的标准答案;是能真正的给到孩子足够的空间去表达他的想法。其实孩子原本就具备了很强的思考力和想象力。
突然想到一句话,别说话,用心感受。
关于“看见”,想起一个之前发生的事。
儿子到了一家新幼儿园以后,每一次老师都跟我说他是班里最爱画画的孩子,说他每一次都是特别专注,而且画的时间最长的孩子。可是每一次我问孩子喜欢画画吗?他总是肯定的回答我:“不喜欢”!我就很困惑是怎么回事。
后来我和爸比一起聊了这个事情,我们一致认为他不是喜欢画画,而是喜欢用画画来演绎内心的一些故事情节,这只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
所以,你“看到”他在画画,其实他是在“画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