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写作#第18篇
今天的英文早读内容是一篇关于父母的控制对小孩成年之后的影响的美国科学人文章。文章中提到了Child Development中发表的一个研究报告:研究人员观察了184个家庭对小孩的控制策略,然后在这些小孩达到18岁和21岁的时候再次观察他们的行为,结果发现那些拥有高度专横父母的人不太能通过自信而有效的方式向朋友或伙伴强调自己的观点。而这种影响会随着时间而增长,也就是说这些人在21岁时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比18岁时还要差。研究人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抵制家长的控制可能是孩子学习保护自我的方式,也是他们未来自我发展的一项重要能力。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成长过程,我的童年和青少年似乎都是在“放养”中度过,爸爸妈妈从未对我有过任何控制。虽说我爸妈都是教育工作者,但他们对我要求并不严格,除了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料外,其余的都任由我自己发展,只要学习不太差就好。小时候学习绘画、钢琴、舞蹈什么的,不是我自己想学,就是被校队给挑中,没有一项是爸妈要求我去学的。正因没有太高的要求,所以我并不是一个所谓的好学生:我小学成绩很一般,整天不学习,一上课就埋头画画,放学了就去和小伙伴一起玩耍,一直天黑才回家吃饭。后来成绩变得优异,是因为初中的时候,我喜欢上了英语,英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我突然发现当“优等生”的感觉很不错,这才开始把时间投入到学习上。
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我其实是有过疑惑的:身为教师的他们,为什么如此不重视对我的培养呢?我曾经还特地为此去问过我妈,她告诉我说,她和我爸都是在很压抑的环境中长大的,从未有过快乐的童年,所以有了我之后,他俩决定要努力给我创造一个轻松快乐的成长环境。妈妈这番话让我特别感动,原来所谓的“放养”,其实是他们的刻意之为。
几年前,我给自己办了一个大型的生日会。生日前,准备演讲稿时,我想加上一段给爸妈的感谢词。思前想后,我发现除了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外,我最应该感谢的就是,他们从未给我强加过任何梦想和期望,而是全力支持我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到了现在这个年纪,我才发现这一点对我来说太重要了。这种“放养”式教育给了我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也造就了我独立的个性。他们从不用“别人家的孩子”来作为评判我的标准,把选择的权利交给我,并对我的选择给予充分的尊重,甚至当我在高考前两个月提出要休学,在家里复习的时候,他们都答应。
很多人会问我说,为什么我能那么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想法,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其实这和我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在我成长过程中,父母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不”,我有任何想法,他们都支持我去尝试,即便是他们认为错误的选择,因为在他们看来犯错也是一种学习,我必须自己去领悟。所以,从小到大我都是这么过来的,有想法就会去做,虽然结果不一定都是好的,但起码我不会有遗憾。这样的家庭成长环境造就了我如今的性格:思想独立,不容易受他人影响,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最近几年,身边有孩子的朋友明显增加了很多,所以聊天的话题中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一些关于孩子成长的问题。每次听到孩子教育这个话题时,我总想,真的有必要把那么精力放在孩子学习成绩上,让他们从小就追求所谓的“优秀”么?
我觉得,孩子没有必要非得赢在所谓的“起跑线”上,因为成绩和幸福以及人生成就似乎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尤其是在未来的社会。对于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自信、快乐、自律,以及独立(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不依赖)的品质,这些远比成绩重要。这些品质将影响他们一生。每个人内心都有一股向上的力量,只要这股力量被激发了,他就会以自己的方式实现“自我进化”。控制,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
以前因为工作认识了一个90后姑娘,她和我分享过自己的感情故事:她曾经交了一个男朋友,这个男朋友给她很多积极的影响,让她变得独立和成熟。后来她男朋友最近决定离开北京回国发展,这意味着他们要分开。尽管很难过,但是她很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并且从心底里支持和祝福他。她对我说:“20岁的我很害怕独处,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这段关系让我更好地理解了爱和孤独,他给了我很多,而我能给他的最好的礼物,就是成全他成为他想成为的人。”
成全,多么伟大而有力量的一个词!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在寻找“爱”的真谛,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控制和拥有自己所爱的人,并且以“爱”为名义,让他们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人,但其实,不管是父母、爱人、情侣或者子女,我们都没有权利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