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
实际上早在悲剧之前,希腊哲学就产生了。哲学如果是作为一种禀赋,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的素质,每个人都是哲学家。
小孩子问人死了以后到哪里去了?这就是哲学问题,只不过没有自觉而已,所以人人都是哲学家,但是没有成为一个自觉的哲学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希腊文化产生之初,希腊哲学就已经出现了,但是那个时候水平很低。
从苏格拉底以后,希腊哲学才真正开始走向高峰,走向了繁盛。所以苏格拉底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希腊哲学开始讨论的是什么,其实希腊哲学的思维和我们童年的思维是完全一致的。种类的发生和个体的发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整个生物进化的过程和我们每个人从受精卵到胎儿的发展过程是完全一致的。两个月的胎儿怎么样?五个月的胎儿怎么样?这和整个人类从最初的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的过程也是完全一致的。个体的发生是种类发生的一个缩影。
同样,希腊哲学也是这样,跟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是一样的。我们最初有哲学思想的时候,我们考虑什么?首先我们的眼睛是往外看的,我们不可能一上来就问我的问题,我们首先是问世界的问题。因为一睁开眼睛看到的是外部世界,看到纷纭复杂、千差百异的事物,就会想如此复杂的世界最初是怎么来的呢?这是最早的一个哲学意识。
所以,古希腊哲学一上来追求的就是本源问题,万物的本源,叫arch这个词,今天在英语是一个前缀,就是表示初始的、源端的意思。
2.早期希腊哲学——自然哲学与形而上学
古希腊哲学考虑的本源问题,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分道扬镳的路线。有两种不同的、针锋相对的观点。我们把一种叫自然哲学,另一种叫形而上学。这是关于本源问题的两种不同的看法,但是这两种看法,最后就引出整个西方的两支不同的哲学派别,到了现代就变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自然哲学关于万物本源的思考是源于古希腊的一个神谱。古希腊人在崇拜奥林匹斯神的过程中,他们在讲神的故事的时候,他们一定要梳理出这个神的谱系。古希腊是多神教,既然这些神有很多,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他们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谁和谁是父子?谁和谁是夫妻?这个关系又可以不断往上追,那么神就得有一个起源问题。
那个时候还没有哲学,很多诗人就开始讲神和神的关系。其中有一位叫赫西俄德的游吟诗人,他和荷马是同时代的,他通过游吟传唱的方式,唱出了一部《神谱》。这个神谱表面上看起来是讲神和神之间生殖原则的故事。但实际上它背后隐藏着一个很深刻的世界观。因为希腊的宗教是自然宗教,每一个神都象征着某种自然现象,或者年轻一代的神象征着某种社会形象。所以,《神谱》看起来讲的是神的故事,其实讲的是自然的起源、宇宙的演化,实际上是世界观。
希腊自然哲学,他们实际上是接着神谱往下讲,只不过他们不用神了,不说宙斯和赫拉结合生了谁,它只是从某种自然物质引出万物。用某种自然现象来说明万物的本源,这就开启了一个新的学科,这就是自然哲学。
希腊还有一个派别叫形而上学,它实际上是顺着希腊悲剧往下讲的。它强调的是命运,是背后的东西,是某种你用眼睛、感观无法把握的东西,而这个东西不是某种物质性的本源,只有通过思想才能把握的抽象原则。它把这个东西说成是万物的本源。它不是说万物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而是万物是根据什么原则形成的,有这个原则就有这个东西,没有这个原则就没有这个东西。
一个是对万物进行这种解剖、分割、分成最小,看它到底是从什么里面来的?它由什么构成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样的物质形态里面转变过来的?这非常符合我们自然科学的方法。
而形而上学走的是一条抽象线路,抽象不同于还原,还原是把它分割,形而上学不还原,而把它抽象,找出一个物的规定性在哪里?一个东西之所以为一个东西,它的规定性是什么?它的本质是什么?这个本质决定它由这个本质就是有这个东西,没有这个本质就没有这个东西。
3.希腊自然哲学对于世界本质的追问
自然哲学是最早产生的,公元前七世纪就出现了一位被称为“哲学之父”的人,这个人叫泰勒斯。他提出“万物都起源于水,而后又复归与水”,这是他第一次表述水是万物的本源,这一句提出一个单一质料说,水构成万事万物。
亚里士多德作为后来的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总结说,泰勒斯为什么要说水是万物本源,是因为他观察到万物的生长都要靠湿润,而湿润的本根就是水,没有水就不能有湿润,不可能有潮湿,没有潮湿万物就不能滋生,所以他由此得出万物的本源就是水。
然后,这一派系紧接着出现了一个叫阿那克西曼德的人,他是泰勒斯的学生,觉得老师的观点是有问题的,他很敏锐的发现有很多东西水是解释不了的,比如,火你怎么用水解释。他提出万物的本源叫apeiron(阿派朗),这是一个希腊语,a是一个否定词,peiron是规定限制的意思。apeiron就是对限制规定的否定,所以叫无限制,或者叫无限、无规定。他提出万物的本源是一个没有规定的东西,是无规定就是无规定的本身。
几乎同时,在中国的一个伟大思想家老子,提出万物的本源是“道”。道可道非常道,不可言传叫做道。所以,道和阿派朗非常相似,万物最初的东西应该是一个什么都不是的东西,这就是阿那克西曼德了不起的地方。
但是这个有一个大问题,我们知道阿派朗不是这、不是那,但总得告诉别人,它是什么。所以阿那克西曼德的一个学生阿那克西美尼指出,万物的本源是气,气本身就具有阿派朗的特点。水是一个具体的东西,但是是一个有限的具体的东西,阿派朗是一个无限的,但却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气是把前两个中和,它既是一个无边无际、无形无象的,同时又是一个对象。
后来赫拉克利特提出火势万物的本源,他认为这个世界的过去、现在、未来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他认为,世界燃烧了就变成了火,熄灭了就变成了万物,所以这个世界就是火和万物之间周而复始的燃烧和熄灭的过程。
另外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叫逻各斯。逻各斯最初是指语法,我们说话一定要符合语法,这样别人才能听懂,说话有说话的规则,推而广之,就是推广世界的规则,以及我们主观思维的规则,世界的规则叫客观规律主观思维的规则叫逻辑,这两者是完全对应的,你思维的逻辑和世界的规则完全一一对应的。
所以我们才能理解这个世界、认知世界。这个世界本身是由规则的,这个规则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它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它自己在这运转。同样我们的思维也是符合逻辑,符合理性法则的,这样我们才能用我们的思想去把握世界,才能认识那些规定,而这个东西就叫逻各斯。所以逻各斯是从主观的、从语言的规则推而广之,表现为客观的规律和主观的逻辑。
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逻各斯和火与万物的观点就产生了两条线,第一条:火和万物周而复始的变化,这只是表面的。第二条:逻各斯,逻各斯就是火得以燃烧和熄灭的原因,叫分寸。所以他说在一定的分寸上、在一定的尺度上燃烧和熄灭。那么这个尺度就是万物周而复始运动、燃烧、熄灭,由己追寻的规定性。你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规则,那么这个规定就是制约事物的根本。所以到他这里,实际上已经走向背后了,而火和万物的周而复始只是表象。
由此导致了西方从此开始的两条线,这两条线导致了两个路径的不同,一个路径是通过我们的感观可以把握的,比如水、火、土气等这些东西,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摸到的,属于知识的东西。还有一个路径是背后的、看不到的,只有用思想才能把握的。这两个东西在希腊哲学里面也有概念,把第一种认知叫意见,把第二种认识叫真理。
所以希腊哲学思想实际上是给你开启智慧的,这决定了希腊形而上学后来成为主流,它典型就是看背后的,它不关注在场的。
这也就导致了和中国哲学的思路不一样,中国人素来注重眼见的东西,我们把它放在感性的世界里面来验证一下。西方恰恰相反,它告诉你眼见的都是假的,眼见为虚。不妨有的时候我们把眼睛闭上,我们打开另外一双眼睛再看看世界,我们会得到很多的启示,因为这个世界太纷纭复杂了。
这是一派,有人提出水,有人提出阿派朗,有人进一步提出作为一个中和的“气”,再有人提出火和万物。但接下来在火和万物的背后,提出一个逻各斯。
4.希腊形而上学的发展
第二派就是毕达哥拉斯,这个人在西方的地位非常高,因为他开启了形而上学的源端。而且他第一次用了哲学这个词,他第一次自称是一个爱智的人,第一次提出一个哲学叫philosophy,就是对智慧的热爱。
哲学这个词,据说就是毕达哥拉斯最早创立的概念,就是热爱智慧,他即使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而且他还是一个神秘主义教派的创始人。他作为数学家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数学定律,叫毕达哥拉斯定律,在中国叫勾股学定律。他本人又精通音律,据说他把三弦琴发展到了七弦琴。在所以艺术中,音乐是最神秘的,在所以科学中数学是最神秘的。所以,毕达哥拉斯作为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同时又是一个精通音律的人,这就导致他有很多神秘的思想。他开创了西方形而上学的源流,他提出万物的本源是数。
数不是一个东西,但是任何东西都有数。数十背后的东西,数源于物,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思想才能把握住。比如说,摊开五指,看到的是“5”,但是其实这是你思想看到的,你眼睛看到的是手,思想才能看到“5”,只不过从小受过这个训练,已经习以为常,把思想和眼睛同时看,看到的就是5只手指。你经过多少学习才知道这是5。5个铅笔、5个苹果,这个时候已经是抽象的了。动物是看不到数,数十我们心中在数,我们眼睛看到的是东西,心中看到的是数。因此,当毕达哥拉斯说数十万物的本源的时候,他已经走向了背后,这就叫形而上。
《周易系词》上有段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就是形而下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器物,形而上者谓之道,就是超越形的东西叫形而上,形而上的东西我们就要把它叫做道了。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因此极高深,极高深的学问,是把握背后的东西,超越形体之上的东西,也就是智慧真正的所向。也就是最抽象,离感性世界最远的一部分,这恰恰是我们说西方哲学的核心内容。而这一部分构成了西方哲学的主流。
后来在南意大利爱利亚的地方也出现了一批思想家,其中最有名的叫巴门尼德。巴门尼德后来就成为西方唯心主义最早的、真正的奠基者。而毕达哥拉斯只是一个开始,只是开启了一个源端。因为到了巴门尼德的时候,已经可以用非常抽象的哲学语言来表述对世界本源的看法,就不像当时比较朴素的水、火、土、气,即使是数,也不是太有哲学味。前四种是一种自然物质,而数也不能说是纯粹的哲学概念,它更多的是数学概念。但到了巴门尼德,它用的概念纯粹是哲学概念。存在、非存在、动、静、一、多,这些都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概念。
巴门尼德写了一本《论自然》的著作,里面所说的存在和非存在两个基本概念。他告诉你存在具有不生不灭,独一无二,不变不动的特点。我们所感观的世界中的任何东西都处在生灭变化之中,都是杂多的,从感观世界中我们找不到任何东西符合巴门尼德的存在。至少这个存在如果有,它肯定不属于感观世界的东西,那就是只有在思想中存在这个东西。但是巴门尼德的抽象水平达不到这个高,他只是说明了存在的特点,存在是什么,他说不清楚。到了后来深受他影响的柏拉图明确的指出,这个东西是概念。概念是不生不灭、独一无二、不变不动的。这样一来,从巴门尼德开端,到柏拉图,明确描述出这种思想,就告诉你只有思想的对象,思想的定形物,才是真理的对象,才是存在。在给大家讲花,讲马,不用那一枝花或者前一匹马给大家看,是在用概念表述,你们也是在用概念在接收。
所以在巴门尼德看来,真理的道路就是认为存在者是存在的,存在者实际上是思想的定形物,就是柏拉图所说的概念。而与此相反的那些感觉的事物,他反过来叫非存在,因为这些事物都是处在变化之中、杂多的。实际上巴门尼德说有一种意见的道路认为非存在者存在,存在反倒不存在。他说的意见的道路是指自然哲学。有人说水是万物的本源,有人说气是万物的本源,他们居然把这个非存在当作了存在。
西方巴门尼德一直到柏拉图的观点,就是告诉你,感觉事物固然看着好像是灵活灵现的,但实际上它都是过眼烟云,都是不真实的存在,而只有概念才是真实存在,心中的东西才是真实存在。
所以这样就分为三个:存在、非存在、即存在又不存在。
5.诡辩论者——对真理价值的颠覆
巴门尼德还有一个弟子,这个弟子就运用诡辩的方法来为他老师的观点做论证。古希腊的哲学和我们今天的哲学是不一样的,古希腊哲学可以说一直到亚里士多德的时候,可能才开始出现学生们老老实实跟着后面听。古希腊哲学是讨论的,它是通过辩论,大家非常自由地、率性地高谈阔论、思想交锋,所以它一直要通过一个对话叫dialogic,所以从dialogic就发展出一种方法叫辩证法。这种辩论的东西固然可能导致诡辩,但它极大的启发了思维,它会得到很多真理性的东西。后来的逻辑学就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辩证法在古希腊就是一种辩论的技巧。
苏格拉底很讨厌智者(诡辩者),因为苏格拉底认为智者们是一种用似是而非的知识来赚钱的精神掮客。他教你的不是真正的内容,而是教你的一种形式。他不是教你说什么,而是教你怎么说。苏格拉底认为重要的是说什么,而不是怎么说的问题。这后来极大影响了形式逻辑,形式逻辑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
苏格拉底针对智者就提出了另外一种概念叫哲学家,智者叫sophist,就是我有智慧的,而苏格拉底不说我是有智慧的,我只敢说我是爱智慧的,所以叫philosophy,爱智者。智者和爱智者是两个完全不同内涵的概念,所以就是今天哲学家这个词的来源。哲学这个词是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来的,爱智慧这是一门学科,或者成为一种知识的思想训练,对智慧的热爱,然后就出现了智者,再然后才出现了哲学家。
哲学的基本问题首先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可以分两个部分。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到底是思想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维,或者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由此就区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它们有没有同一性。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叫怀疑论。怀疑论是从根本上既颠覆唯物主义又颠覆唯心主义。在怀疑论看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种独断论,他们都断定了这个世界要么本根是物质的,要么本根是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