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ailei
人生总是如此,输了赢,赢了输,不知道最终谁赢谁输!
01
前几天翻看朋友圈,高中班头发了一条:…恭喜某某被哈佛录取!最近是不是流行拿了offer都藏着掖着,还是说为了留给我独家爆料…看到了其中提及的熟悉但又陌生的名字,大学以来好像都没怎么交流过,只剩下高中渐行渐远的回忆了!
02
为什么他被哈佛录取我会有如此大的触动呢?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他是我高中同桌,我对他知根知底;第二,熟悉的人总会有攀比的心理,无可避免;第三,对每个人来说,活着都是不易的,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知什么时候就会飘落,然后黯然神伤。
高中留给我的回忆不是特别好,因为我不是特别大气的人,在一个非常优秀的班集体里,我找寻不到自己的自尊和价值,焦虑、慌张、害怕被看不起。这种状态其实是不适合学习的,只会陷入恶性循环。
高考结束,我们班里12个清华北大,再加上其它重点大学,六十几个人最差也是211。我的同桌也就上个不错的985,没有站在清北复旦上交这样的第一梯队,我就更往后排了。
他最令我好奇的一点是:高中的时候他不怎么刷题,最经常做的事情是看课本。这种学习方法我是学不来的,我看不透课本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含义,更猜不透这个的东西的变形。我需要不断地刷题、实践、考试,做过的题目会写就很不错了。
他的这种能力应该算作是一种天赋吧,再加上大学期间的“不安分”和努力,阴差阳错,怀着忐忑的心情就这样拿到了哈佛的offer,非常lucky!
03
眉宇间总觉得他和李叫兽有几分相像(就是那个1亿被百度收购,25岁出任百度副总裁的李叫兽),因为他们都是那种通过看书、学习理论获得能力的人。李叫兽是那种坚持走差异化道路的人,他持续地创造并提供差异化的价值,不想和周围的同学陷入同质化竞争。
如果服从于一个KPI体系,几乎永远挣脱不出来,无论你有多高的能力。因为那样会变成纯粹的智力和体力竞争,而纯粹的智力和体力竞争就跟价格战一样,绝大部分人是没有绝对优势的,大部分在努力也只能比别人高5%、10%。
所以,他大学里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就是刻意练习。每天看很多书,研究很多理论,然后拿那些理论去指导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像很多同学找各种实习机会,获得更多的实习经历和证书,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传统教育的失败就在于这些教育全都聚焦于提供知识,几乎或者完全忽略技能的存在。而那些能够以结果为导向、以需求为推动,充分调动周遭的资源和之前所学的人确实都是青年才俊。
04
罗振宇在第20期《奇葩说》中提到:传统社会最重要的资产,是财富和能力。未来社会最重要的资产,是影响力。影响力怎么构成,两个能力,第一写作,第二演讲。
如果你实在找不到另外一个领域去跨界,那就去学演讲,去学辩论,沟通,不断地袒露事实,不断地强调本方观点,这是我们在这个社会生活的重要的技能。如果你不会,那是技能的欠缺,趁我们年轻,我们要去练。
漫画作者斯科特亚当斯也曾建议年轻人:在自己身上多发展几个技能,实在不知道就去练演讲。亚当斯说,你想取得出类拔萃的成就,你大概有下面两个选择:
- 第一个选择是你把自己的某项技能练到全世界最好,当然,这个非常困难,只有很少的人能做到。
- 第二个选择是,你可以选择两项技能,把每个技能都练到全世界前25%的水平,这个就容易多了,同时拥有2个排在前25%的人其实是很少的,如果你能把这两个技能结合起来做一件事,你就可能取得了不起的成就。
比如说亚当斯自己,他不是世界上画画技能最好的,但是他的画画技能能达到前25%,他写笑话的技能也不是最好的,但也能达到前25%,现在他把这两项技能结合在一起画呆伯特漫画,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就太少了。
而亚当斯其实还有第三个技能,在他画这个漫画之前他坐办公室坐了很多年,话句话说,他特别懂得办公室政治,而办公室政治恰恰是呆伯特漫画的主题。这就是三个厉害的技能放在一个人身上产生的化学反应。
05
所谓“成功”,有时候并不是一个谋定而后动、理性计算坚定执行的过程,其中可能会有无奈的选择,有偶然的运气成分。至少我们明白,单一维度的成功是很难的,你要学会多个技能,并且每个技能都成为前25%,要差异化竞争而不是陷入同质化竞争,努力塑造你的不可替代性!
当然,你要发展一个系统,不要在乎小目标的成败。为了这个系统,你可以做各种项目,你可以要求自己养成什么习惯,你要的不是某个具体事件的成败,而是“发展”这个系统。系统有了,一切自然发生。
四年后,我拿到了医学博士学位,写作、演讲和英文水平达到前25%,多个技能催发出来的化学反应也许很难想象。那个时候,也许我也会在美国哈佛医学院向大家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