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力,不知不觉都成为了一种焦虑。
身边的人都在谈知行合一:知道没有用,要去做,要去行动。
那为什么很多时候知道了,而没有去行动呢?究竟是什么影响了开始行动?不妨从下面3原因里找找,找到病因再对症下药!
1)因为目标模糊(不能指导行动)
为什么呢?
我说要去旅游,我说要赚钱,要找女朋友,这都是很大很模糊的目标,无法指导行动。
怎么办呢?
有效的目标是能指导行动的,那首先应该做到具体,有量化的标准。
举个例子:我要去旅游、我在今年5月中旬要去到拉萨旅游;我要赚钱、我在今年12月底之前,存款有50万;我要找女朋友、今年6月带女朋友去双月湾度假2天。
2)因为目标太大(导致畏难情绪)
为什么呢?
太难了,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
举个例子:现在就让我去打电话给陌生人邀约之类的,对我而言是件有些恐惧的事情。让没运动习惯的人,一开始就坚持跑10公里每天也不可能。
怎么办呢?
拆解目标,一直到你觉得能开始行动的区域。刚开始可以拆解到舒适区内,就是你觉得很简单可以开始的程度。
要开始行动起来,小步子一点点的走,然后不断去试探自己的舒适区边缘,所以为什么要有教练,因为对个人而言,太容易避难趋易了,就想留在舒适区里面,而教练会不断提醒你,再往外多走两步。不过话说回来,其实最好的教练是自己,但自己是否有这个意识,不断要在拉伸区工作。
要相信人的行动力是可以不断增强的,随着不断的练习,神经元之间建立练习了,害怕的事情做多了,就渐渐不害怕了。难做的事情做多了,渐渐就不难做了。
3)因为欲望太多(陷入选择里)
为什么呢?——布里丹之驴
想做的太多,一会想左一会想右,结果困在了中间。
把一头驴子放到两堆一模一样的干草之间,这两堆干草无论是从分量还是颜色、气味上都是一样的,这头驴子就犯难了,虽然没有人限制它吃草的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一模一样,而它正好处于中间位置,因此摇摆不定,难以做出抉择,最后竟然被饿死了。
“在决策过程中犹豫不决、思前想后、摇摆不定,而往往就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做出选择,没有行动尝试,导致错失了时机。”
举个例子:今天早读时,在读《论语》的时候想着《认知觉醒》这本书,拿起《认知觉醒》来看看,又想到读论语也不错。或者干脆一个上午就在做计划了,想着安排做这个安排做那个,结果什么都没做成。
怎么办呢?
解决这个布里丹之驴的问题,就是要打破平衡,如果有人给这个驴踢一脚,无论它向左还是向右,那它都可能选择相应的干草了。在生活中,要给自己制造去尝试犯错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