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里,我读了四本书:《人间失格》、《为奴十二年》、《查令十字街84号》、《沧浪之水》。
这个阅读量并不大,不过相比之前,算很大了。托微信读书的福,我现在平均每天阅读1小时+。
1. 《人间失格》,太宰治(日)
其实四月底看完的。这是太宰治生前写下的最后一本书,讲了一个从小有社交恐惧症的官二代在东京不断沉沦、挣扎,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故事。
主人公叶藏从小就对成人的世界充满恐惧,他以高度成熟的心理看穿大人们的虚假伪装,本能地排斥这一切。为了掩饰恐惧,他拼命扮演逗人发笑的丑角,不引人注意。想起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小奥斯卡看到大人们虚伪欺诈,发誓不肯长大,于是变成了一个侏儒。叶藏却没有这种运气。
到了东京,他脱离了父母和家庭的束缚,却也加速了自己的毁灭。他酗酒、嫖娼、殉情、眼睁睁看着妻子被侵犯,一步步走向堕落,每一次下决心要回头时又被拉入无边的深渊,最后他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又被接回老家,一辈子基本就这样结束了。
人间失格,即丧失为人的资格,这部半自传体性质的小说,是太宰治滴血的灵魂自白。在发表作品的同年,太宰治自杀身亡,结束了自己“可耻的一生”。
说真的,我很难理解小说里叶藏内心的那种虚无和绝望,更不会麻痹自己,逃避一切;但是我读完之后还是满心满肺的凄凉,像心被掏空一样。
2. 《为奴十二年》,所罗门·诺瑟普(美)
这本书是美国黑人所罗门对自己被绑架到南方种植园为奴十二年的悲惨遭遇的回忆,还被翻拍成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
所罗门详细回忆了19世纪美国南方种植园里黑奴惨不忍睹的黑暗生活——每天只能吃少量熏肉和玉米饼,干着严重超负荷的农活,休息时间少得可怜,经常遭受奴隶主无情的鞭打;想逃跑,可是一旦被抓将面临更加残暴的酷刑;渴望自由,可是痛苦没有尽头。他们命如蝼蚁,活得猪狗不如;生时不会有人同情怜悯,死后也不会有人哀悼怀念。
历史的进展我们都知道:崇尚自由的北方打赢了南北战争,法律废除了奴隶制度,林肯呼吁着人人生而平等。但是那种黑人不是人,是畜牲的观念与生俱来,根深蒂固,不可能因为一场战争就消除,否则林肯不会在战争结束不久便遭人刺杀。法律废除的只是形式上的制度,废不掉人的思想,“种族歧视”或许难以真正彻底消除。
3. 《查令十字街84号》,海莲·汉芙(美)
全书由往来20年的书信集组成,它们跨越了时间,穿越了大洋,在两个人的心里架起桥梁,让两人成为彼此陪伴20年的灵魂伴侣。
事情经过大概如下:美国纽约的女作家海莲·汉芙穷困潦倒,却嗜书如命,为了买到便宜的绝版旧书,他写信到英国伦敦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因此结识了书店经理弗兰克·德尔,还有他的妻子、同事。海莲不停地写信点名要买的书,了解到二战后英国物资匮乏,她又持续为书店的人寄去补给品;弗兰克感恩于海莲的善心,不遗余力寻找她想要的书。
这一通信,就通了20年,从书到工作到生活到妻儿朋友,他们几乎无所不谈,早已成为彼此的精神支柱,一直到弗兰克因病去世才停止联系。遗憾的是,他们没来得及见上一面。
全书读完,有一种平静朴实的温暖。“如果你们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全书最令人伤感的地方,莫过于此处;人生有几个20年呢,谁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遇到一个真心懂你的人。哎,趁着年轻,赶紧去见想见的人吧。
4. 《沧浪之水》,阎真
这本书我看得最久,内心触动也最大,我经常躺在床上看到深夜,读完之后是铺天盖地的无奈和悲凉。所以今天不打算跟上面这些书合并一起写心得了,找个时间再单独写一篇。
题外话
5月25日,杨绛先生去世了。我没怎么读过杨绛和钱钟书的作品,也不了解他们的生平为人,便没写文章悼念,也不知写什么。
最近掀起了一股“杨绛热”,她的生平、她的作品、她的语录铺满了朋友圈,想不认识她都难。不管出于热爱,还是虚荣,我觉得多读书总是好的;且不谈读书能使人开阔眼界、丰富内在,教人冷静判断、独立思考这些形而上的东西,至少它能陪你度过每一个孤独空虚的漫漫长夜。
把阅读当成一种习惯,说不定就能治好你多年未愈的失眠症。
PS.文章首发于我个人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