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魏书
关于三国,有太多的故事,人物,以及耳熟能详的成语。但是那些文字,总感觉隔了一块毛边玻璃,我使劲往里张望,得到的却只是影影绰绰的样子,让本就久远的历史,更加模糊不清。
为了更真切地了解那个时代,翻开了晋朝陈寿所著的《三国志》。现在习惯在读一本书前,看看序言。不论自序,还是别人做序,通过序言,都能了解写作者的动机或者初衷。每个人说出的话,都代表着他的立场,即便是这样一本书。历史,由胜利者书写,总难免有言过其实,或指鹿为马的现象,所以了解作者的背景及写作初衷,有助于帮助我们评判所读文字的真实性。
今天,为大众所熟悉的曹操,负面评价大于正面评价。大部分的评价是奸雄/枭雄。而这本三国志,让我看到一个真实,有大义,也有猜忌,有开明,也有失误的,一个立体的曹操。
通过魏书的诸多人物志,从曹操,到他的子孙们(曹丕, 曹植,曹叡.......),到各位谋士,武将(荀彧,王璨.......)的衬托,使得曹操这个人,逐渐从一个脸谱化的形象,变成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人物。
他和他的子孙及手下,是一种互相成就。而德和才,是古今成大事者必备的两种素质,缺一不可。
汉朝末年,天下群雄四起。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谭氏父子倚兵而视,曹操以弱兵起家,讨伐董卓,与袁绍分分合合,但始终都以匡扶汉室为大义。天下的各路有识之士,都因着他的大义而来。有些人是辗转投奔几路英雄,有些人是在他并未成大势的时候,这些人最终选择他,而非他人,比如袁绍,袁术,刘备等,都是源于他们心中共同的相信---相信大义在人们心中的分量,相信正统的力量。
古语有云,识时务者为俊杰。搁在今天,依然是人们在做选择时的最佳标准。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但是“时务”,在每个人心里的标准不同。有的人可能只看一时形式,比如袁绍的背景,袁绍的家底,便一股脑投奔他而来;另一些人,除了彼时的力量,还会去看这个人做事的动机,目的。这就好比,我们现在一种流行的说法,要看看,对方是否是潜力股。
初读三国志-魏书,还没有读到蜀和吴,所以没有太多对比。对曹操仍然是一个的粗略了解,通过对魏这段历史的了解,感觉曹操最初对董卓的讨伐,与袁绍的对抗,为后面的三分天下之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三国,大约是所有合久必分乐章中最精彩的一个so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