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堂好课是所有老师的目标,那怎样才能算上好一堂课呢?王博士在书中提到,教师能否在教学中兼顾传授知识、交到习得知识的方法、练习与他人协作,决定了一堂课的好坏。可以用课堂实践STD标准来衡量教学质量,即S是学生中心,T是团队合作学习,D是差异化教学。
学生中心(s):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每一名学生参与在各项活动中,并借助课程内容进行思考训练,学会学习。团队合作(T):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学会分工、合作、沟通、互助等社会化能力。差异化教学(D):老师需要为不用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台北市双园小学林欣玫老师的基于平板的六年级数学课,为差异化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这节课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图形规律”,主要通过问题与任务贯穿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引起动机的问题设计。
老师拍摄下学生用吸管排列形成三角形照片张贴到白板并推送给学生的平板电脑,请学生写出计算需要几根吸管的方法,并利用反馈器回答自己采用的方法。确认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准备度。
第二环节,差异化教学,引导观察、自学思考。根据不同的阶梯方法,将学生分成不会列式计算、懂得用加法算式解题、会综合运用加法和乘法三个不同的群组。然后林拉屎利用教学软件的智能推送功能,将不同的学习页面推送给不同选项的学生平板电脑上。不同的学习页面提供相适应的学习脚手架,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完成新的问题:“如果要排出相连的20个三角形,共需要几根吸管?”最后挑人上台说明自己做法。为了确保学生都能找出图形规律并列式计算,林老师再发一个问题让学生利用反馈器作答。
第三环节:小组合作、互教互学。老师提出一个比以前难度更大的问题:让学生从总数回推图形个数并用反馈器作答。根据答题数据显示学生作答主要分布在两个选项中,并且各个小组的组内答案也有分歧,适合引导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对话,彼此互教互学来提高解题能力。经过对话后进行二次作答,这时,全班同学都做对了。
第四环节:分组竞赛、强化合作。由于课堂最后的问题难度较高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在激烈的竞赛中强化小组合作,使小组成员相互激励,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老师可以准确了解学生的准备度,进而实施差异化教学,为学生提供符合自身程度的学习内容,通过问题与任务设计、团队合作等形式,按照STD标准打造一堂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