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绘本
从开始接触绘本,到之后的讲读绘本,再到给一些家长分享心得,也算是绘本半专业人士了。但是走得越远,越开始怀疑绘本的意义。
《骑鲸之旅》有这样一段话
在我捧起绘本之初,也曾把共读当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育儿“药方”。但愈深入这场骑鲸之旅,愈发现共读这一行为多半不能直接作用于琐碎繁杂的育儿现实。
这就是我的心声,因此我茫然,开始让孩子漫无目的地看,可有可无的看。特别是现在到了两岁半了,有时候我累了,会敷衍地读两本,虽然他兴趣不减,喂多少绘本都不够。我在思考我喂养的绘本将在孩子的心中占有怎样的位置呢?绘本能给孩子怎样的改变呢?
按照一些亲子阅读推广人的说法,绘本阅读的好处,大大的有,比如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提升孩子艺术的素养,给孩子语言的储备等等。这些对于当下来说,是很难看出来的,而且之后即使某方面突出也不能全部归功于绘本。
在书中给了一个答案
“共读”,归根到底不是“读”,书只是通往心灵的“途径”。骑鲸之旅最重要的,是彼此怀着温柔的心共同寻找和经历,寻找你和孩子心中的幻想王国,经历你们真正需要的此世、此世界。
也就是说,读是为了构建一个通往孩子心灵的桥梁。这个桥梁,可以让大人选择性地输送一些有意义的信息,孩子也可以通过桥梁表达他们心中的想法。
在这一方面,绘本在我家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就像昨天组装了一个乐高云梯消防车,他用手指爬着云梯,自言自语地说“爬爬爬,哇,把喵喵救下来了!”老公问,他说什么?我说他想起了我与他共读的绘本间濑直方的《快跑,云梯消防车》。
我们一起坐车时,我看到孩子看着车窗外,念念有词:“我看到了汽车,我看到了叶子,我看到了小狗。。。”我知道他想起了《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
我能轻易地听懂孩子的语言与想法,都得益于我们的共读之旅。因此我也可以通过一些绘本的语言,与之沟通。之前读过一本《绵羊面包》、《绵羊面包又来了》,孩子到了面包店,我们就可以聊你要吃哪种面包,蜗牛喜欢的圈圈面包还是机器人喜欢的方面包?这是我与他之间的专属语言!
由此我发现有些绘本与我们生活非常贴近,孩子能将现实与绘本联系;但有些绘本与现实离得很远,很难勾起孩子的兴趣。比如米菲系列的《在海边》《下雪了》,孩子对海、雪,只是听过看过,但是没有实际接触过。如何将即使现实生活很少出现的情境,也能出现在孩子生活中呢,途径有:视频、手工、涂鸦、演绎。而这个方面正是我现在最缺乏的。如果能加上这些拓展活动,或许能解开我对绘本的迷茫。这也将是之后一段时间,我与孩子的重点活动。
关于孩子
两岁后的孩子总是在给我惊喜!
对于绘本的讲读,从来都是孩子说:妈妈讲这个。突然有一天我犯懒,孩子拿着《好饿的毛毛虫》,自己在翻看,并且自言自语:太阳出来了,毛毛虫爬爬爬。毛毛虫好饿,吃苹果,钻出来了。。。我惊奇,他竟然已经有了自己讲故事的能力。我顺着他的思路,在一旁指导。“然后呢?”“毛毛虫在干什么?”“哇,这是什么?”没想到,他真的一气呵成将故事讲完,然后很有成就感地看着我。
骑鲸之旅中关于绘本话筒的转让有这样的秘诀
三岁前后的孩子,父母已经可以像讲明游戏规则一样,事先说明“讲故事的人才知道的秘诀”。这个秘诀就是:为了让别人听得懂,故事里每句话都要完、完、整、整。什么人——在说什么话——做了什么。
在我看来,只要孩子能说出什么人在做什么,就很不错了。至于说了什么话,需要孩子去代入这个角色,充分想象,其中需要家长的引导。
孩子关于毛毛虫的讲读,完全是因为我将绘本讲了太多遍,他依葫芦画瓢。如果是一本刚接触的书也能做到吗?书中给出了几个建议:
1、选择画面简单、角色简单、情节简单的绘本。
2、先一起浏览画面,用一句话的概要方式让他了解“这本书说什么”。
3、父母在孩子“卡壳”的时候适时的引导,加入一些连接词和指导孩子观察的重点。
4、维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让孩子有一个放松自由的状态去想象讲述。
关于我
在一起看绘本的时候,孩子的观察力与情绪算是比较平和,我思考是他先天性格如此还是我的引领作用?
我总想在小孩的成就上,给自己记上一功;总希望孩子能将我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慢慢地我意识到随着他的成长,他的世界越来越大,我只是在他前期生活中的引领者、领路人,甚至是过客,之后的路只能靠他自己走出来。因此我希望我与他的绘本之旅,在他一人前行时,也能给予他足够的勇气与力量!
2017,跟着圈妈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