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去那些看似遥远模糊而高深莫测的概念,“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的主攻方向都是相同的——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
MES系统 据工业风向标了解到 智能制造 的基本依托,在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既物联网的全面应用。物联网是互联网和传统工业行业融合的集中体现,也是智能制造的基础性设施。高级的物联网技术,将打通所有生产环节的数据壁垒,无线掌控一切。有了物联网做基础,还需要打造出一个个的实施节点。
这需要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深入研究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智能测量等智能控制核心装置,加快推动工业机器人、人机智能交互、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装备的工程应用。
而整个智能制造体系的综合呈现,就是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它是通过信息系统来控制产品的生产,实现精准制造、增加生产的灵活性,提升生产效率和精度,同时大幅度降低成本。最终实现真正的柔性制造、无人工厂、远程协同生产。
就此,“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一个宏伟的愿景: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智能工厂不仅是制造,还在于连接
要想实现成本降低50%、生产周期缩短50%这种看起来不可能的目标,单一提升制造节点本身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为智能工厂的核心要义除了先进,还在于连接。
智能工厂意味着人类、机器和资源能够实现互相通信,生产设备不再是过去单一而独立的个体,信息在不同的设备之间“流动”,实现机器对话机器,机器对话生产部件,就像社交网络中一样自然。
工业风向标认为智能设备“知道”它们如何被制造出来的细节,也知道它们的用途。智能集成感控系统按照实现设定的程序自己完成生产全部过程,减少人在生产中的参与,以此提升产品质量,解放人力。
江苏MES 彻底打通企业从上到下的生产管理信息流,这比早期的数字化工厂、柔性智能自动化工厂,又是一个大台阶的飞跃。
工业4.0时代直接将人、设备与产品实时联通,工厂接受消费者的订单直接备料生产,省却了销售和流通环节,因此能够实现整体成本降低50%、生产周期缩短50%的目标。
综合的提升与附加的好处——绿色制造
最终,我们能将所有工业相关的技术、销售与产品体验统合起来,建构出一个有感知意识的新型智能工业世界。
工业4.0时代的智能工厂,机器设备具有强大数据处理能力,它们提供的信息、统计数据和动态分析能够使生产变得更精益、更节能。
现在的许多生产线的能效低于60%,这意味着它们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节约水电对现代工厂管理来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智能工厂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环保目标。
进一步,更可利用智能物联网预测部分状况,通过先进分析,及时精准生产或调度现有资源、减少多余成本与浪费等等,创建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的智能工厂。
以上这样的架构虽然还在摸索,但如果得以从操作智能、运营智能和商业智能三个层次,LED电子看板 把设备、生产线、工厂、客户等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最终能进一步通过分析各种大数据,直接生成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
这将意味着,工业4.0将是一件非常激动人心的实体经济形态大变革。
方兴未艾的未来
工业4.0的关键自然是智能工厂。当然,这当中的难点非常之多,需要大量的跨专业的技术整合。将来的人才也需要更高的要求。
在最早的发起者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及科技部预计将投资达2亿欧元,用来提升制造业智能化。
德国机械及制造商协会、德国电气电子及信息技术协会设立了“工业4.0平台”,发布了标准化路线图。博世、西门子等著名大企业积极投入其中。
在美国,以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为代表领导联盟的组织,也发起积极推进智能化制造业的未来。目标是促进智能化先进制造,带来制造业向美国回归。
而在中国,对于许多刚完成了自动化的制造业企业而言,智能制造似乎还只是一个遥远的愿景。但需要指出的是,已有部分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工程以及标杆性的海尔互联网工厂崭露头角。
对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来说,这将是一个很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