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爱三毛已经是第九个年头。人这一辈子能喜欢上的人和事很多,但能坚持近10年的,我想那应该就是真的喜欢了吧。
和很多人一样,初识三毛是通过高中语文课本里的《沙漠中的饭店》一文,才知晓这个奇女子的一生。日后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她的作品全集一一拜读,甚而加入“三毛贴吧”,关注同是三毛迷的朋友的ID,从留存下来的照片试着去印证当年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
前一段时间,鲁豫特意去台湾录了一期《老友记》,通过三毛姐姐和弟弟的描述,来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她。鲁豫也是地道的三毛迷,她曾特意模仿三毛的穿衣打扮,但最后放弃。因为三毛的味道与风韵她人模仿不来。
关于三毛本人,网络上面一直有着褒贬不一的评价。我也曾好奇到底喜欢三毛的都是怎样的一群人?有网友总结道:“大概是想肆意人生但是却被生活的门拦住的人吧。”身处钢筋混泥土的城市,受条条框框限制,唯有内心有所寄托,才可获得片刻喘息的愉悦。
每一年的夏天,都是我把三毛作品拿出来重新拜读的时刻。《撒哈拉的故事》很经典,当时身处撒哈拉与世隔绝的境地,刚刚收获爱情与婚姻的她,正是创作的蓬勃时期。白手起家里面,描述她是如何与荷西精打细算,甚而从垃圾场捡来自己看上的“杂物”,数月之内打造出了沙漠里面“最美的家”。而这个热衷于做饭的中国主妇,又是如何用空运过来的食材,哄骗荷西与他的老板,把小黄瓜说成笋,讲粉丝是初春下的雨。这些天马行空的点子唯有三毛这种放荡不羁的个性才会信口拈来。
闹学记系列也是我的心头好,从大学时期开始,就在幻想自己也能遇到一位像艾琳一样的好老师,一群有礼有节不失趣味的好同学。《春天不是读书天》,《如果教室像游乐场》等经典篇幅,也是重新定义了教育在每个人心里的认知。上课全无约束,但课后的作业谁也不会偷工减料地去完成。
当然还有其他选集,例如《雨季不再来》、《万水千山走遍》等等,每个阶段都是三毛游历的感悟与见闻。与她彼时发生的故事和心境也有极大的关系。所以在荷西离世以后的文章,我一般不敢轻易多读,害怕那种深入骨髓的哀伤也闹得自己莫名绞痛。
那些对于三毛的负面评价,无非是质疑其故事的真假和荷西这个人物的虚构。但加纳利群岛他们住过的房子还在,荷西的坟墓还在,现在依然有三毛的粉丝会去这些地方重新走遍她的足迹。关于真真假假已不愿去过多赘述,那些不愿意相信的人自然讲再多,也会觉得三毛矫情造作。
但无论他人如何说,我依然感谢那些年三毛文字陪伴过的日日夜夜。我也曾经因为她文字里的开心而喜悦,因为里面的悲痛而不能自已。它们给过我对于爱情的美好幻想,给过我对性情女子随性旅途的神往,给过我一段凌驾于柴米油盐粗粝现实外的时光。
那些散落在梦里花落知多少的片段,也与青春一样被封存纪念。三毛已不在,但那些向善有趣的信念将一辈子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