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在一个微信群中群主发了这样一则视频,他谈到自己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大妈捡到了某人丢失的钱包并向失主索取了300元为好处费后将钱包归还给了丢失钱包的失主。随后这位丢失钱包的失主就略有感慨的发文道,“我们的这个世界就是一个“交易”的世界,而我们的人生则是一场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交易”的人生”,此话音刚落,有很多网友却不已为然,其中这位微信群群主还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与观点。
关于这个事件使我想到了那个千百年来一直令人争论不休的话题,就是有关人性善与恶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西方的道德基础是建立在人性恶的基础之上的,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主流的人性论认为人性是善的,如《三字经》,开头的两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善的这一种认知,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一个民族的选择。这种观点来自于什么人?来自于孟子,孟子一贯主张人性本善并一直想证明这一点。
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开始,性善论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基调,儒学便成为了社会上的正统学说。善是什么呢?我认为,简单的说:善就是利他,利他就是为了行善。可以说善的实质就是利他,只有通过利他行为才能真正的体现出善来。反过来利己自然就成为了恶的代名词了,只因为利己是利他的对立面,而善始终是恶的反面。实际上恶是善的反面,但利己未必是利他的对立面。为什么呢?我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利己,利己作为人性而言,既不善也不恶。可以说利己可能演化出善,亦可能转化成恶。
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出现是生命进化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进程。由于原始人类自身条件的限制,不得不选择分工协作的合作方式。可以说分工协作不再是动物之间的简单的合作关系,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合作关系。可以说分工协作是以利他作为前提的合作方式,只有通过利他的分工协作才能更好的实现利己的目的。在不断的合作关系中,人们发现通过利他的分工协作,可以使集体获取更大的共同利益,从而使每个成员获得更多的利益。
由此可见,利他的实质是为了利己,因为人们选择利他的动机和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利己。因为人性的本质是利己,古今中外没有人是例外。但是人们不断地发现单纯的依靠利己并不一定达到利己的结果,而通过利他的合作可以更好地达到利己的目的。所以相对于完全利己而言,利他则是一种高明的利己方式。这从人类进化到最高等的智慧生物的过程可以看出。可以说人类之所以形成人类社会,利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为了更好地利己,作为最高等智慧生物的人类,理所当然的会选择利他这种更高明的利己方式。
我认为,人类社会就是通过各种利益价值交换凝聚起来的,“感情“不过是利益的衍生物罢了 。也许有人并不认同这一观点,但是,我想说的不是“狭义”的仅仅是物质对物质利益的交换,而是包括物质利益对物质利益、精神利益对精神利益、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的交换。
或许有人认为“亲子关系”不会涉及利益,但实际上,亲子关系是很典型的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的互换,仔细想来,孩子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难道只是为了养儿防老吗?我们在孩子身上付出了太多的金钱、时间、陪伴与忍耐,这些都是无法计算的。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我们深感欣慰,同时感到自己一天天的老去又深感无奈,但即便是如此我们依然无怨无悔。其实孩子对于我们的真正的意义就是付出与欣赏,除此之外并无其他,这就是典型的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的互换。
近期,有关王王力宏离婚的各种各样的新闻在网上如“雪花飞舞”般的漫天飞扬,记者、网友们的报导与言论如炸开了锅都各执其词。婚姻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才是好的婚姻?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很多人谈恋爱的时候挺好,但是一旦结婚就开始出问题。为什么呢?因为恋爱是“各类感情”交换,而婚姻是“各类价值”交换。“价值”是比“感情”更高的一个维度。谈恋爱只需要彼此开心就可以,但是决定婚姻能否长远的,就看两个人能否彼此持续地给对方提供“有效价值”。但是我所说的这个“有效价值”并不单指物质方面,经济、财富,它可以涵盖更多的内容,如思维、认知、兴趣、广度等等。
我们熟知的管鲍之交,当时的管仲比较贫穷而鲍叔牙比较富裕,但他们互相了解,互相信任,鲍叔牙知道管仲之贤,举荐了管仲替代自己的职位,而自己则甘居于管仲之下,齐国因为管仲的治理而日渐强盛,被时人誉为“管鲍之交”。管仲因为鲍叔牙的举荐而施展自己的才华,鲍叔牙因为举荐管仲的才华而闻名天下。
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对很好的朋友,马克思著书,但是马克思没有经济来源,他当时需要依靠物质条件比较好的恩格斯生活。而恩格斯却凭马克思的著作而闻名于世,他们互帮互助,互相成就,他们之间是真正的友谊。
虽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交换”的关系,但是,这种“价值交换”关系是一种互相成就的利益关系,它不是刻意为之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天道使然的,就像马克思核恩格斯,管仲和鲍叔牙这间所产生的友谊关系一样。
“吾日三省吾身”。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利益成为人们争先恐后刻意追求的对象。因为现在在这个社会中更多的是以“你拥有什么”而不是“你是什么样的人”来评判他人的,所以现实社会成功的典范都来自于商界名流、政府精英。即便是如此,我们还是要在夜深人静之时扪心自问一番,内视我们的心灵,拷问我们的灵魂,看一看它是否还是洁白无瑕?是否依然初衷未改,信念未衰呢?
(于辛丑年残冬腊月十三碎言)
——碎言集《闲言碎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