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还是与余先生有关,不过是余先生在恢复工作之后的事情了。故事涉及到以前的过节和人。
故事的讲述者,是我同宗的一位爷爷。这位堂叔祖,49年之后一直在大队里任职,八十年代中期从大队支书的位置上退了下来。所以,很多事情都是他亲身经历过的,闲扯时就讲给我们年轻人听。
我们大队共有5个自然村,余先生住在其中的一个村子里。大队里紧挨着余先生村子的,有一个村子全是范姓,范村有一个人叫范某某。范某某当时也在大队里当干部。落难的余先生是时常要接受贫下中农的批斗的,范某某尤其积极。可能是和余先生有什么过节,农忙时,范某某抽空组织社员批斗余先生;农闲时,余先生挨批更加是家常便饭,组织者大多是范某某;高兴了,范某某拉岀余先生走走过场;不开心的时候,余先生可能更加倒霉,或许要挨点皮肉之苦。反正多数时候,余先生接受批斗,范某某都是参与者或幕后组织者。这个梁子就这样结下了。或许,在挨批斗时,余先生可能恨得牙痒痒: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搞笑的是,也就大概十年时间,余先生终于等来了机会,时光的天平开始向余先生倾斜。
话说余先生历经风雨之后,终于在80年代等到zheng策恢复。佑派的帽子摘掉了,工作也有了,去乡里(以前叫公社)的粮站上班。
我们那里包产到户(责任田分到户)的真正实施,我印象中应该是82年前后。束缚生产力的外部压力被释放之后,农民种粮食的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农民当时是有任务粮要交的,也就是必须有一部分粮食要卖给国营粮站,统一定价。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模式还没有多大变化,所以,当年的粮食系统、棉麻系统单位异常的红火。因为,那几年连年丰产,粮、棉统购,买方地位高。卖粮、卖棉的农民队伍经常排得老长,我见过排队接近一公里的长队,也踫到过家里人一天排队都无法卖掉粮食的情况发生。
国营粮站收购粮食也是要把好质量关的,像水份必须达标,去除杂质(石子类),谷粒必须饱满等等。当时,还没有机器来质检,质检全部要依靠质检员的个人经验,用嘴咬、眼看、手摸等等完全主观的意识去判断。完全依赖个人把关,这就不好说了,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就不行,随意性很大。余先生在粮站负责质检,质检人员当中还有他自已的小孩。一个乡只有一个指定粮站收购粮食,范某某和他家里人开始要尝一尝苦头了。从那时开始,余先生及家人只要看到范某某来卖粮食,都要想方设法去折腾一下。哪怕范某某天不亮排在队伍中的第一个,也要把他折腾到天黑,最后才勉强让范某某通过质检。理由只有一个:质检不合格。一会儿让范某去晾晒,晾晒完了去扬尘,再让他去过筛,最后还讲他的粮食谷粒不饱满,要重新分类挑选。当然,也不能太过分,一天折腾够了,总得要人家把粮食给交了。不过,每年肯定都会折腾个几次。收购小麦时,折腾一下;收购油菜时,又折腾一次;收购早、晚稻时,再折腾两次。这个游戏玩到统购统销的Z策完全放开,范大人方才有出头之日。
网络上有句话:岀来混,终究是要还的。每次,堂叔祖讲到这些,自己讲自己笑。风水这玩意,不能总是你占便宜,它还能轮流转,三十河东,四十年你敢保证不会到河西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