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人们坚定信心、齐心协力、携手应对时,也更具体深刻的意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涵义。这一年,我过得也不太顺,女儿和工作都给我带来一些困扰,焦虑、无助、迷茫织成了一张密密的网,将我团团困住了,我艰难的强迫自己坚持参加共同体的学习。阅读、交流、实践,在忙碌中体会着生活的不易,在学习中不断调整自己。
浸于新网师,与阅读相伴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 宋·朱熹
2020年1月1日,我为自己做了个寒假的计划,并提前实施。每天坚持练字、读书、写作。那个寒假是我多年来过的最充实的一段时光。每天一个小时的练字,一个寒假把灵飞经抄写了几十遍,不说字写的是否有长进,单是练字时那份心静,就是一种享受。寒假里,我把2019年秋季新网师的课程所涉及的书籍——《静悄悄的革命》《倾听者的教育》《学习的本质》《深度学习》《论对话》,进行了二次阅读,并预习了《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写了近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心得感悟,还有几十张思维导图从最初的字多无序,到最后的言简意赅,都见证着我的收获。
在阅读和反思中,我对教育、对学习、对课程、对学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育就是用爱影响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唤醒学生的潜能。作为教师,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怎样帮助,给学生的人生以怎样的影响,这决定了我们工作的意义。《深度学习》一书中提出每个人都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深度学习就是在自主探究中发现,经过判断和思考,将发现与原有知识结合,使知识系统得到重建。真正会学习的人,知识系统是不断变化的。但是要完成这个变化的过程完成需要的是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因此我们要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 让学生学会与物、与他人、与自己对话,在这三种对话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探寻世界的真相。
寒假结束,因为疫情,延期开学,开始上网课,学生隔屏无法掌控,上高中的女儿情绪和学习也出现了问题,面对女儿,我感到束手无策,面对学生,感到心力交瘁。一时间,我的生活好像乱成了一团麻。直至看到《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这本书,我的心态才有所改变。郝晓东老师在书中说:人只有在危机中或经历过危机后才能真正成熟起来。女儿目前就是遭遇到了成长的危机,而我能做的就是力陈利弊告诫的同时鼓励她站起来,鼓起学习的勇气,找回曾经的自己。阅读是有魔力的,它会在你无助时给你力量,在你困惑时给你智慧。
上半年,让我感到遗憾的还有一件事,就是选修的《人是如何学习的》最终没有拿到优秀的成绩。但是这个学期我参与了打卡点评的工作。承担就是成长,这话一点都不错,因为承担你会逼着自己学的更用心,为了做好点评工作,几乎每次都是熬到后半夜,反复阅读大家的打卡日记,认真思考,虽然累却进步很大,收获颇多,这大概是我前半年中做的最值得一件事了。
2020下半年,新网师的课程改变了往日的选修模式,针对新网师学员选课盲目茫然,学习碎片浅层,基础参差不齐等原因,课程的安排来了一个知识大荟萃。这个荟萃旨在帮助新网师学员构建有关学习理论的知识框架,把新网师课程的前提概念先拎出来,进行深度的学习领会。
新教育关注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倡导在阅读和写作中发展自我,因此,我们在专业阅读与写作这一方面,首先要阅读《教师专业阅读地图》,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五大假设,改变思维模式;再学知性阅读,学会阅读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之后学习写作。在教育学方面,我们学习了《教育的目的》《教育人类学》《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基本书中的观点和基本概念。在《教育的节奏》中了解教育“浪漫——精准——综合”三阶段,这个教育的节奏很重要,在教师发展的五大假设中有涉及,这三节奏是儿童成长的理论,也是构筑理想课堂的理论。在《教育人类学》中理解危机和遭遇的意义,学会面对成长中的危机和遭遇。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中明白自卑和超越是人格模式形成的底层逻辑,这有助于我们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提出“教育学循环”,让我们知道学习的动机从成功中来。怎样才能获得学习的成功和认知的突破呢?这就需要阅读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阐述了学习发生的三条核心原则,这里需要理解的是“前概念”“前拥理解”“概念框架”“元认知”,然后方能明白如何抽取学生的前拥理解并与学生的前拥理解打交道,进而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事实性知识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在概念框架的情境中理解事实与观念,并用促进提取和应用的方式组织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元认知的发展。而这个学习过程的完成,则需要对话的发生,所以我们又学习《论对话》,明白什么是对话,如何对话,怎样看到自己的思维假定,让对话真正发生。有了以上这些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作支撑和引领,我们才能创建《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所说的“润泽的教室”,给学生以安全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与书本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在教室里真正地享受学习,感受成长的幸福。
一个学期的课程,容量之大,信息之多,消化吸收起来确实有难度。在不断的翻阅、思考、倾听中,我感觉心里敞亮了很多,阅读丰盈了我的思想,润泽了我的生命。
沉于杏坛网,与研讨相依
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
——列夫托尔斯泰
2019年11月经朋友介绍加入河南省杏坛网研社,成为数学研讨组的第一批成员。经过小组内成员的商量,最后决定研讨吴正宪老师的课例。第一次研讨的是《小数除法》,一个小时的课,我用了五六个小时来做整理,在反复听的过程中,我对吴正宪老师的课魅力所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2020年,我们一起研讨了《用字母表示数》《计算复习课》《平均数》《方程的认识》《比的认识》《解决问题》《搭配中的学问》《乘法分配律》。在听课中,我们感受着吴正宪老师的大教育观,体会着吴老师在课堂上如何一步一步把学生带到数学的深处,揣摩着吴老师怎样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对话中明辨对错,在交流中体会数学的价值。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只有立足现实,边学习,边研讨,边思考,取长补短,才能全面认识事物,获得更多知识,弥补自身不足。
学习如爬山,一个人爬山,爬到半山腰,爬不动了,就放弃了。一群人爬山,爬不动了,互相鼓励着,就爬到了山顶。在我们的研讨群里,有位教师,疫情之间,身体一直不好,后来,查出是强制性脊髓炎。他每次研讨都积极参与,从他的发言中看得出他认真研究了课例,每次发言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我常反思:如果换做我,我会像冯老师那样坚守自己的信念,坚持认真学习吗?整理课堂实录累了,想偷懒时;分析课堂写心得,不知如何入手时;其他事情太多,想放弃时......是冯老师给了我坚持的力量和信念,冯老师的精神影响着我,感染着我。与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偷懒;与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消沉。
醉于工作中,与实践相拥
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
——列宁
我一直认为,班主任工作就像农民种地,教室就是班主任的一亩三分地,在这块田里按自己的意愿耕耘。带一个班,可以把自己的教育理念,传递给家长;可以设计很多活动,比如陪同孩子们看电影、和家长共读育子书籍,倡导学生开展周末家庭读书会、别样的家访等。在有灵魂的班级管理中,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看到孩子们一点点的成长,是很有成就感的。在与家长沟通交流中,看到家长改变认知,家庭变得和睦,孩子变得积极、懂事,我的内心是充满自豪的,这就是我工作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人生的意义所在,因此,我喜欢做班主任。我们学校都是语文老师做班主任,在别人都不想做班主任的情况下,我打破常规,主动向学校申请担任班主任工作。即使学校教师紧缺,数学老师兼任双班数学,我也没舍得丢掉班主任工作。可是今年因为学校合并,作为数学老师,我又一次失去了当班主任的资格。
丢了班主任工作,感觉工作的动力和乐趣都被打折扣了。心里有些茫然:“职称已经是中高了,年龄也快五十了,班主任工作那么累,不干就不干了,歇歇不好吗?”可毕淑敏的那句话总是在耳边回响:“如果你无法确定人生的意义,你将一辈子活在无意义状态里面。大到每一天,小到每做一件事,你都会感到无名的痛苦,因为你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走。所以,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我问自己:丢掉初心,随波逐流,混等退休,你能接受这样的自己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的班主任是个年轻教师,也算是新手班主任,看起来是个挺上进的姑娘。我调整好心态,决定当她的“师傅”,协助她管理班级。于是,我毫不保留,从班级的文化建设到家长会的开展,从学生的路队到座位调换,事无巨细,手把手的带着我的“班主任徒弟”,看着她把班级管理的井然有序,我依然颇有成就感。
不再操心班级琐碎的事务性工作,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我的课堂,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
学习不是目的,学习是让知识为己所用。如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读书再多也纯属徒劳。我把研讨吴老师课例时的获得经验,尝试着用到我的课堂上,一学期下来,还是小有成效的。
首先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以前,创设生活情景后,担心孩子们说不到我们想要的已知条件上,总是问学生:“你们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目标指向很强,孩子们会忽略其中生活信息,直接奔向数学信息。现在,我这样问:“你知道了什么?”比如,创设的是动物们开运动会的场景,学生甲会说:“我知道了动物们在开运动会。”学生乙会说:“我看到有5只小兔子,4只小松鼠。”这个时候我就表扬学生乙:“你能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真好。”然后告诉学生,学生甲看到的一件事,学生乙看到的是数学的信息,我们学数学,就要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能抓住里面关键的数学信息。这样的引导次数多了,孩子们就明白了什么是数学眼光,如何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
其次是引导学生学会对话。比如,有的孩子回答问题之后,我就会问其他学生:“你有什么要问他的没有?”同时,提醒孩子们,谁发言就看着谁,你想问谁问题,要看着他问。直到有一天,讲9加4,我问孩子们:“你是怎样计算的?”有个孩子站起来说:“我把4分乘1和3,9加1等于10,10再加3就等于13。”还没等我提醒,就有个孩子站起来,扭头问发言的孩子:“为什么4要分成1和3?”发言的孩子说:“9加1等于10?”“为什么要先算9加1等于10?”“因为我们昨天才学习了10加几。”这个时候其他孩子也跟着说:“10加几好算啊。”当时,我看着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心想:“这才是真正的对话,这才是真正地学习。”我也赶紧鼓励孩子们:“对啊,9加4我们没学过,我们学过10加几,所以我们像变魔术一样,把9加4,变出来一个10加3,就把9加4的问题解决了。学习就是这样,把不会的想办法变成你会的就行了。像我们这样,你说说你的想法,我听了你的想法,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在你的想法上再说说我的想法,说着说着就会了,这就是交流。”
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对话,都需要从细节着手,慢慢的培养,我想只要我坚持把学到的知识反复实践,不断打磨和改进,我和学生都会从中受益。
沉醉于我的一亩三分地,耕耘着,实践着,忙碌着我的忙碌,快乐着我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