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的每个传统节日,都有意蕴深厚的情感寄托其中,中秋节的历史渊源极悠久,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古代帝王有祭祀的习惯,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中秋节到了唐宋以后更为盛行,开始被当做一个传统的大节日来度过。
对于中国人来说,中秋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日子,八月十五,阖家团圆,也许还待在家里不曾远出的孩子不懂,但一旦你出了门,第一次踏上陌生的土地,第一次脱离父母的庇护,第一次在千里之外的地方独自度过夜晚,你就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那种思念和孤独。
我是个很懒、很怕麻烦的人,尽管如此,大学开始的那两年我几乎每逢节日必回家。
许是中国人骨子里对家乡对父母的那份情感认知已经根深蒂固,第一次远游在外的我,遇上开学后的第一个大节日,执着地认为无论如何都要回家过中秋。
团圆,团圆,真是一个能催人上路的词。
(二)
开学时,我是全宿舍最早到的,那天整理完自己的床铺,七七八八弄了一整天。当夜幕降临,终于能躺下休息的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已经离开家了。
那是个寂静到只能听见窗外夜虫鸣叫的夜晚,我直直地躺在床上,听着自己的心跳声,想着如果现在我在家,会是在做什么,老爸肯定已经睡了,而老妈还在电视机前看那些能让她流泪的乡村爱情剧。
而后我打开手机,也不知道要做什么,整间宿舍只有我一个人,手机的灯光投射在我脸上,我想象着漆黑的房间只有我脸上发着光,忽然泛起一阵小恐怖。
但其实那晚我并没有觉得有多害怕,思念和无措的情绪盖过了恐惧,我处在淡淡的不能纾解的忧郁之中。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我躺在硬硬的床板上,强迫自己入睡,在经历了这样的两晚后,我才终于迎接来了下一位室友。
(三)
开学后的第一个节日,是每个人都翘首以盼的。我身边除了外省的同学,几乎都回了家,我知道,大家都是第一次出远门,那种归家的迫切感和思念随着节日的临近愈发的膨胀,那也是我所有记忆中最迫不及待想回家的一次。
但过了大一后,就很少有人回家了,毕竟三天假期,来来回回的折腾,最后也只能在家里完整的待个一天而已。
“不想回去了,坐个动车麻烦死了,只有三天,我还是待在宿舍吧!”
不回家的同学都这么说,坐公交到动车站要一个小时,下了动车还要再坐一个小时的公交车,并且还要和一群人挤来挤去。
“我还不如去兼职赚点零花钱呢!”
对于离家有点距离的人来说,三天假期是一个尴尬的数字,一趟下来的车费够抵得上好几顿饭,却只能在家里待一天,这样算一算,还是留校比较划算。
而时候一到,就各有各的姿态,同城的学生回家共享天伦之乐,留守学校的人只能和舍友抱团,夜晚看着天空的烟花和远方传来的热闹的喧嚣声,体验过这种滋味的人才知道什么叫每一分每一秒。
(四)
以前在家看电视经常能看到一个关于春节回家的广告,年迈的父母亲在门口翘首以盼,做了一大桌子饭菜,结果儿女一通电话过来,说有事回不来了,接下来的镜头便是父母两人孤独地坐在椅子上的背影。
离家以后,我很少再看电视,某次无意间又看到了这个广告,当下鼻子酸的要落下泪来。
当我已经习惯了别离和独处后,一切都变得游刃有余了,我很少再为这种短短几天的假期雀跃和期待,甚至能几个月不回家。我为自己的成长而沾沾自喜,我可以用旅游和其它方式度过假期,却很少换位替父母想一下,他们是否在家期待着我回去。
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我还在上学时,曾经搞不懂为什么我已经工作的姐姐为什么那么经常回家,后来她说:“你不在家,我也不在,家里就他们两个,能多陪着他们就多陪着点。”
也许我们都没当过父母,不知道他们对我们抱有着怎样的感情,但在这世上,能毫无保留的对你好的人,肯定是他们。
如果有时间,多回家陪陪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