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各大临期食品、大牌化妆品的产品小样零售店、进口食品折扣店、线下海淘店如雨后春笋般,扎堆儿成立。在以“市集”和“特卖”为概念的商店里,我们买到过很多奇怪口味的饮料、看不懂配料的食品。其实很多人纯属“猎奇”但更多人是抱着“买到就是赚到了”的薅羊毛心理。
当人们的好奇大过于购买欲
事物本身的价值已经不重要了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在这些店铺买到东西给我们带来的满足感就会事半功倍呢?
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一下几点:首先呢,是在我们内心根植的“进口的东西就是很贵”概念太深了,我们看到进口不乏想到的就是贵。但是当我们逛一些类似“市集”折扣店的时候发现同等商品的价格可以做到正价店的5折甚至更低,试问:谁能不心动?买到是不是就省了至少一半的钱呢?我们可以用省下的钱继续买其他东西,这在很多人看来就是赚到了;其次,对于临期食品的期限,很多人是抱有侥幸心理的,下午6点钟买的菜跟晚上9点钟买的菜真的在品质上差很多吗?但为什么6点钟的是原价,而9点钟的菜就是7.5折甚至更低?牛奶的保质期差一天真的就天壤之别吗?等等,由于人们对于保质期的概念的模糊化理解,也让很多对于保质期不是很严格要求的人想到了“薅羊毛”式购物;第三,经济下行的大环境,很多人不再“盲目”追求心理上的奢侈感,而是更聚焦于实实在在的物质本身和个人体验上来。
有时候我们对一件事物的好奇远远胜过于这件事物本身对我们的价值,对这些东西的好奇大过于购买欲。很多逛临期食品店的人,并非真的需要这些物品,而纯属是好奇、凑热闹的。
那些包装新奇又贴着潦草手写价格标签的物品,混合着一种又新又旧的感觉。手写字迹好像在对消费者发出呼号,“快点买走,减轻我们的负担”,或者是“别再探索了,你已经摸到食品商业的骨头了”。喜欢聚集、爱凑热闹这是人的本性,但我们逛超市的时候,突然看到冷柜旁几个阿姨手忙脚乱的翻动着、脸上还显露出“今天赚到了”的迷之微笑时,我们总是有想凑上前看看的冲动,到底是什么东西能让久经菜市场精明的阿姨有这种体验呢?甚至我们还会适当的买一点。但其实,我们根本不需要。这个现象也解释了为什么市集和特卖的商店在现在如火如荼的发展。
保质期本身也是一个值得琢磨的意象
11月29日的牛奶11月30日喝就怎么了
保质期本身也是一个值得琢磨的意象,我们看到产品说明的后边总会 有一个tip:“建议在保质期内使用,风味更佳。”《重庆森林》里金城武为了爱情吃过期的凤梨罐头,《爱情赏味期》是由弗朗索瓦·欧容执导,瓦莱丽亚·布诺妮-泰特琪、斯特凡纳·弗雷斯主演的爱情片,于2004年9月1日在法国上映。该片讲述了一对年过三十且面临离婚的夫妻,从他们过往婚姻生活中的五个重要时刻来回顾彼此之间的爱情故事。而保质期的另一个名字就是“最佳赏味期”食品工业的隐喻已经渗透我们的情感生活。如今的我们生活在货架与货架、罐头与罐头之间,每一个点子、每一段文字都有它的生产日期,从一个地方传递至另一个地方,而另一个地方很可能想要快点摆脱、减轻库存。
保质期不仅仅是针对食物,我们住的房子也有保质期,我们用的家具家电以及办公用品都有一定保质期,只是因为产品不同,叫法不一而已。之前老一辈的人基本上都是一件东西坏了修,再坏了再修,后来的年轻人更愿意坏了就买新的,因为产品的迭代速度太快了,因为年轻人的好奇心太强烈了,也因为如今新产品的价格好像并没有之前那么让人望而却步了。我们经常会说,当一件东西迭代太快,也就意味着他的时间价值打折了,当一件东西的价格越来越便宜了,也就意味着他不被珍惜的程度更高了……
最近网上流行很多室内翻新教程,像是一千块爆改出租屋、几十块翻新你的阳台,教人们如何将不穿的衣服改成坐垫等等……似乎我们的生活又回到了“一切皆可改”的时代。产品的保质期是出厂设置好的,但我们的试用期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调整的,不要因为看起来旧就更替你的家居用品,或许,换个使用方式,他依然能发光发热呢,这也算物尽其用,另类薅羊毛吧。
当我们“薅羊毛”的时候
我们真的“薅”到了我们想要“便宜”吗
临期商店确实有不少便宜的东西,但也有很多买回家后才发现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吃完用完这些“战利品”是多大的压力。比起临期商店,或许打折时间的超市更适合吧。
打折从晚上8点半开始,打8折,此时急忙结账的一般是新手,有经验的叔叔阿姨会先在8折时段挑好东西,转几圈,尝尝试吃品,等到9点打6折时再去付款,而之所以不等到6折时段再来挑选,是因为很多热门款项往往已经卖光了。
其实说自己喜欢薅羊毛的人,似乎并不是真的很穷。买得便宜有一种“我是有钱但我更会动脑筋”的优越感。真正的穷人反而很少去告知大家怎么买更便宜,既有自尊心的因素,也因为根本没有想过要用贵东西。比如说一位同事穿的拖鞋鞋常常不到五十块钱,但她完全不觉得这是捡了大便宜,薅到了羊毛,因为这就是日常生活,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有时候人们的“薅羊毛”并不是主观能动性的,而是在商家及广告引导下“被动薅羊毛”的。试想,如果没有临期商品、边角料之类的打折由头,你可能一分钱都不花,但因为这些省钱小妙招反而花了更多的钱。那份花出去体验“我没有缴智商税”的钱,某种程度上又是另一种智商税呢?
产量过剩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临期食品背后是资源的错配与浪费
城市中产可以悠哉地在超市里自由选购食物、为超市丢弃临期食物造成的成本轻松买单,可我们不应忽视的是,许多人仍在忍饥挨饿。阿根廷作家兼记者马丁·卡帕罗斯(Martín Caparrós)在纪实作品《饥饿》一书中指出,此时此刻,全球有9亿人正因缺乏工作机会、没有薪水而忍饥挨饿;平均每5秒钟,就有一人因为饥饿和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死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饥饿的威胁始终在暗中窥伺:2008年美国有2800万人领取救济粮,这一数字到了2012年上升至4600万。
《福布斯》2017年的一篇文章指出,如果能将食物浪费减少15%,就能在每年为超过2500万美国人提供食物——如今每6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缺乏安全稳定的食物供应。正如Chakraborty所说,“只要食物被视作获取利润的商品,而不是一种生物需求和人权,我们就永远无法解决饥饿的根源性问题。”
产量过剩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的原则鼓励食品浪费,”美国华盛顿州金县“饥饿干预项目”主任Srijan Chakraborty写道,“对于食品供应链中的生产者、销售者和其他所有人来说,浪费完好的食物而不是将它们送到需要的人手里是完全‘经济合理’的。”
物尽其用的可能性:
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提升幸福感且不浪费
相比起来,我的生活过得非常“现成品”,总在不必要的地方乱花钱。占便宜之所以令人心安,是因为它让你联想起那些旧的、卷着毛边儿的、不那么“高精尖”的东西,你不需要打肿脸充胖子,而是能落落大方地承认自己的穷,还能在这穷里拾出一些乐趣。《物尽其用》一书中赵阿姨的个人陈述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她们都深谙“物尽其用”的道理,并且知行合一到曾经的我有些不理解、不耐烦的地步——牙膏快用完了,用剪刀剪开,榨干最后一点;洗发水、沐浴露、洗洁精见底,兑点水接着用。让物,尽其用。不浪费的人生不也是值得庆幸的吗?
物尽其用的更多可能或许是在保证生活质量的情况下的不浪费吧,让每一件产品充分发挥其价值不仅是出自经验的节约,也是一种对生活本质的索要,有着强大的洞穿生活的能力。
声明:部分内容节选自《物尽其用》作者:巫鸿 编著,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知识分享,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