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床头柜上放了什么书?这个问题被无数小伙伴问起。
其实,最近的读的书跟杂,也有点凌乱。借着周末的空闲时光,挑了五本最爱的书,与大家一起分享。
这五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也大大提高了我工作的效率,让我自信满满地跟身边的人相处,赢得了同事、领导的信任。
01
如果你问我,目前国内积极心理学最潮的一本书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推荐采桐老师的《精进》。
整本书的架构合理,每个章节有趣又有料。采桐老师为了写这本书,参考文献就达115本。这种对写作的态度,彰显不仅仅是文字功底,而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
对我来说,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关于简洁表达的论述:删除无意义的段句,为读者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
因此,不管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厉害的,温柔的,善良的,接地气的,自强不息的,做才是最重要的。愿大家读完这本书,吸收内化书中的方法论,把它们放进生活里,日进一寸,也有一寸的欢喜。
02
梁实秋先生的书,读起来像欣赏一幅画,不惊艳,却韵味十足。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经历者和观察者,他最早用白话文从事散文写作。他的文章浅白,像邻家伯伯聊天一样,有层次,有主题,娓娓道来。
同时,先生对晚年的生活是这般的通透: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住一日即一日。历经沧桑与风华的先生,对生命多了一份从容,如风在原野,自在飞。
读完全书,掩卷细思,先生不慌不忙地谈着吃、穿、住、行,时间、爱情。你若有心,就可以读书细微之处的光亮;你若匆忙,先生也无愠色。这大概是那个年代文人的一个缩影吧!
03
几年前,在一个英语培训会议上,一位老师用“思维导图”进行了一次业内讲座。那次讲座反响很好,但时隔多年,也没太在意“思维导图”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对生活究竟可以带来什么。
直到最近拿到《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几个小时读完,才意识到“思维导图”离生活很近。小到中午吃什么菜,大到公司策略规划,都可以用“思维导图”。
同时,书中介绍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也很简单,一张A4纸,一支水芯笔就可以开工。按照书中的“尝试”、“行动”、“反馈”、“调整”“行动”五个规则来,一步一步把想法写下,就是一幅接地气的思维导图。
当然,道理都懂,关键是你愿不愿把沟通出现的问题,生活出现的问题,职场出现的问题,用思维导图来解决。
书的封面再漂亮,书的内容再简单,你不去读,不去用,说什么也白搭。
04
刚毕业那年,沟通能力不好,在办公室上传下达经常出乱子。每次都是大BOSS出面圆场,自己也吃了不少亏,在被窝里留了不少泪。
如果刚入职场的你,不想处处被人看成“菜鸟”,你可以看看《沟通圣经》这本书。
本书的内容非常全面,涵盖了“听说读写”日常生活里的所有情境,如电话、谈话、会议、演讲、简报、写信、报导、问卷、电子邮件等等,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完全可以读到自己想要的干货。
看完本书后,我最大的收获有三点:第一,要对自己所说的话有信心。该直白时要直白,该带情绪时要带情绪,该动情感要有点肢体语言。
第二,要学会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不要把自己太当一回事,要观察对方的情绪,适当调整语言节奏与风格。
第三,微笑着说话,对有意挑衅你情绪的听众持包容态度。
这三点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因为沟通最终目地还是要让沟通双方达成最简单的四个目标:
1.被接收
2.被理解
3.被接受
4.使对方采取行动
有了以上几个目标,你就不会在沉默中筑起沟通的围墙,恰当地把握你在对方的心理分量,把“知识干货”信手拈来,让对方大开眼界!
05
读高三那年,每次读完鸡汤文,就自信满满地投入学习,努力一段时间之后,成绩不见好转又陷入自我怀疑和绝望之中。
那时候,也不懂什么是“自律”。可总觉得自己少了学霸身上的某些东西。
直到最近读了《自律力》这本书,才意识到自律的原点在哪里,那就是——不要逼自己。你首先要明白自己每天能干多少事,就不会盲目的自我压迫,自我批判,让自己陷入死循环。
最后,我用了书中提到的几个自律规则:预测——承诺——警觉——打分——重复。至于怎么去训练,书里讲得特别详细,你可以慢慢品读。
后记
“很多时候,我们看似遗忘了所读的内容,而那些内容其实并未消失,成了我们个人素质的一部分。”但个人素质又是什么呢?很玄乎。
个人素质其实很简单,就是你可以成事,别人交给你办一件事,你很快的做好了,让人家满意。
而读书就是提高个人素质的手段之一。我们的现实世界很复杂,看起来毫无头绪,而个人又无法做到每件事都亲身去体验,去实践,这时候读书就是最大的捷径,以最少的获取别人间接经验。
就像你无法跟梁实秋先生面对面交谈,但你可以通过他的文字,看到他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
当然,这只是理论层面的东西,看完以后说给别人听,写出来发到网络平台,都是检验读书效果的方式。
只有把书中的内容用起来了,书才有机会照亮现实,你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也可能遇见更好的人,交上更有意思的朋友,过上你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