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知识付费,读书大咖们,一两年间,发啦! 日进斗金?不对,五位数,六位数,好像还有更多进账的人。
怎么做到的?那肯定是,读得多,读的好呗。
多读,读好,有方法吗,有想学的吗?
方法么,倒是有两个。现学现卖,让大家试试。
试过,若觉得有道理,就学学。说不定未来的,知识搬运工中,千万元级,也有你一个。
若觉得没用,就当我没说,别可惜借你眼球两分钟,就当玩呗。
湛庐出版的韩焱说,她一周读18本,零点的袁岳说,读书好玩,一目十行,走遍世界135国,读遍135国。他们说,之所以能大量的读,就是会速读。崔永元还说,读书就该素读。
速读和素读,两个词语,音同字不同。意思也应该不相同吧。
速读都知道,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古往今来,都有。怎么做到的?我得学学。
素读是啥?第一次听说,我得查查。
想读书,想写书么,当然,总得学着读,多读,读得好点呀。
先学速读吧。跟谁学呢?会速读的人,那可不是一般的人。
过去的,那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圣贤和鸿儒。比如董仲舒,王阳明,曾国藩。他们怎么做到的,无从查起。
现在的,那是读书集大成者,成大事者。比如崔永元,樊登,袁岳。韩焱……他们怎么做到的。一说从小养成的,一说多练练就成了。
我,小时候错过了,没培养。那就只有靠现在多练咯。
有人说:速读不是读的,是拍照,大脑是相机,眼睛是镜头。一目十行的,都把书里的内容拍成照片,存进大脑。
从这些照片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就是编辑的过程,也就是理解的过程。那是可以交给大脑处理的。这就叫做照相式记忆。
照相式记忆,这是潜能,小时候都有。开发好了,就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多数人没被开发,用进废退,长大了,不会,就得重新培养。我就属于这一类。
培养的方法我倒是亲自看一位博士后演示过:用眼睛一路扫描,能扫多宽就多宽。比如:从左上往右下,或者将眼睛从上到下,居中的一溜,一路扫下去,以最快速度,抓取到尽量多关键词语,比如动词和名词。有了这些词语,就可以扩词成句。这事交给大脑完成。这就是所谓的理解式记忆。
当然,无论是照相式记忆之后的信息编辑,还是关键词语抓取之后的扩句成篇。不是所有的大脑想做就做的。得有个养成的过程。
虽然我曾经怀疑过,大脑里究竟是怎么做到的。但这不影响我去尝试。静下心来扫描,好像是看懂了一些书,说明我这样的的脑也可以的。至于为什么能实现,没想通,就不想了。
这次,听 咪咕副总陈学介绍说:人工智能识别猫,也是通过模仿婴儿认知事物的过程实现的。用了五年时间,收集一千五百万张的图片后,让电脑模仿婴幼儿,一张张的认,认识多了,电脑总结出了对猫的认识的算法。虽然他说,谁也说不清电脑怎么实现的,实现的又是怎样的算法。但电脑,却实实在在的,对各种猫,哪怕缺腿断尾的猫,都认识了,猫就是猫。
既然在电脑内部,可以自动实现辨别猫的算法。那我与电脑比,我是个人脑,那是天生具有语言的,自动化生成转换机制的人脑。所以实现速读,不管用照相式记忆,或者用扫描式抓取关键词语的记忆,应该都是可以的。
不过,从陈学的电脑自成算法的过程,至少,我们读懂了一个道理。必须先有识记量的储备。
认识猫的算法,积累了一千五百万张猫的信息。
那照相式阅读,以及记忆后的编辑,关键词抓取后的扩词成句。得有多少阅读量的储备呢,可想而知。
由此说来,应该在达到速读之前,对诸子百家,古今中外,利用记忆的最佳期,原汁原味的记忆。一句话,先背诵,古今经典,能背尽量背,不加理解的背。这是我们老祖宗的方法。
关于素读,我这次才从崔永元的演讲中听说。通过百度,知道了来龙去脉。
大意是,读书就要读到书里的本意。那本书里讲了什么,不要带着自己原有的想法去读。
为什么,一千人读了同样一本书,从一千张嘴里说出来的,却不像一本书,倒像一千本不同的书。
我想,大概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读书时,加上了各自的理解。所以,仁者终究还是仁,智者终究还是智。读的效果掺水了。不素读,就会掺水。
有兴趣的,可以一探究竟,百度素读,相关内容不多,但有了解的必要。
素读,既然是我们老祖宗发明的,千百年都有用的,为什么,我们都不会了呢。原来,
近百年,蒙学背诵,几乎完全被摈弃了。结果是,号称比老祖宗无比聪明的现代儿孙们。读老祖们蒙学读本,如同读天书。就别提读千年经典了。为什么呢。
我是做基础教育的,我们总是在做理解式教学的努力。
反思起来,在孩子真知有限的情况下,要孩子理解灼见,确实有多么不容易。
所以,我们整天忙着,不得不借助 ppt,借助于动漫。在做理解式教学。殊不知,那又是变了形的所谓知,导致了理解式教学,越来越难,孩子,没时间去积累真知,理解式教学,也走进死胡同。
在宝宝们最适合存储经典的时代,去做了并不理解的理解。记忆荒废了,理解在低水准上打转。由此,又导致对宝宝的阅读也无精力引导。有的老师为了走出困境,弄了几百个词语,什么aab, aabb,abac ……让孩子抄默写,把孩子整得很苦。
至于孩子们,对这些词语从哪来,不知道。什么意思,不知道。有什么用,不知道。在哪里用,也不知道。
真是,越是吃力,越不讨好,阅读领航者们都说,阅读是快乐的事,走不出怪圈,快乐不了。
素读,没有。速读,也自然没有咯。
识字干嘛,记词语干嘛,当然是用来读呀。
由此说来,应该,诸子百家,古今中外,利用记忆的最佳期,原汁原味的记忆。
大量的朗读,大量的背诵。这就是素读。
到可以理解时,让大脑自己去形成理解的算法。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这就是速读。
先素读,再速读,读书人,不限于圣贤和鸿儒,也不限于成大器,集大成者。寻常百姓,也可做到。读书人越多,社会越多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