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酥是咱们中式的传统点心,香甜酥脆,深受大家喜爱,受欢迎程度应该不亚于最近上映的《战狼2》吧,哈哈哈
中式点心中,蒸制的居多,其实这样有一定历史的烤制饼干类点心并不多见,于是特地上网查了一下桃酥的由来。说法很多,有说源自张天师的“无极还生饼”的,有说是明朝被严嵩陷害的首辅夏言的后人从宫廷中带出来的,下面这个来自度娘,是我认为听起来有点意思的。
据传,桃酥的名字由来其实跟核桃没多大关系,而应该是“陶酥”。唐元景德镇陶瓷盛行之时,周边农民纷纷去做陶工,有个工人把自家带来的面粉搅拌后放在窑炉表面烘烤,制成干粮使用,因为该窑工有咳嗽的毛病,所以在里面添加桃仁止咳。其他陶工见此做法的干粮易于保存,适合长途运送瓷器时的干粮,纷纷效仿,这种做法迅速在陶工中传开,后来又进一步加入糖,盐和鸡蛋等改善口感。这个传说中,“桃酥”应该叫“陶酥”的说法我觉得还挺有点道理的,不过加入桃仁的说法感觉有点牵强,因为我查看了一些传统桃酥的做法,发现其实是不添加核桃仁的。。。
桃酥材料很简单,网上能找到的配方基本包括以下基础材料:油(有用猪油的也有用植物油的),面粉(大部分用低筋面粉),糖(有的用白砂糖,有的用绵白糖,也有的用糖粉),鸡蛋(有的用全蛋,有的用蛋黄),还有泡打粉和小苏打。为了得到桃酥酥脆的口感,我尝试了很多配方,有网上找的,也有自己琢磨的,发现主要的差别在油和鸡蛋的使用,使用哪种糖基本对成品影响不太大(除了其中两个版本中我把一半白糖置换成了红糖)。下面是部分成品:
对比不同版本的桃酥,我认为口感最好的是猪油全蛋加核桃版和猪油全蛋不加核桃版,这两个版本的差别只在于是否添加了核桃碎。做法采用了偏西式的做法,配料和做法如下:
原料:
猪油:40克
绵白糖:40克
低筋面粉: 75克
全蛋液:20克
泡打粉:2克
小苏打: 1克
步骤:
1. 猪油放进搅拌盆中,用打蛋器搅打至顺滑(现在天气比较热,而且猪油不像黄油那么硬,基本从冰箱里拿出来就能打)。
2. 猪油中加入绵白糖搅打均匀。
3. 再加入鸡蛋液搅打至有点膨发的状态(这个不特别要求膨发,因为之后桃酥的膨发主要靠泡打粉和小苏打)。
4. 低筋面粉中加入泡打粉和小苏打搅拌均匀,过筛加入第3步的液体中(添加核桃碎的版本只是在这一步加入粉末后也同时加入核桃碎即可)。
5. 用刮刀翻拌均匀成面团。
6. 把面团分成23克左右的小面团,轻轻搓成圆球,尽量不要用手用力地揉压面团。搓好的面团放在铺了烤纸的烤盘上。在面团中心用手指或其他圆柱形物体按压一个小洞(我用的是蛋抽杆),面团表面刷一点鸡蛋液。
7. 烤盘放入烤箱,180度烤20分钟。
Tips:
1. 相比植物油,猪油做出来会更酥一些。
2. 用蛋黄+猪油做出来的版本会比用全蛋更酥,但是个人感觉缺乏脆的口感。鸡蛋中的蛋白能增加桃酥的硬度,吃起来更脆。
3. 很多配方里小苏打的量超过泡打粉,不过因为小苏打会产生一些碱味儿,我不太喜欢,所以增加了泡打粉的量,减少了小苏打的量。
4. 关于温度,我试过用200度,一不注意就烤糊了,我建议用180度并且烤的时候要多关注上色状态,避免烤过火了。
5. 添加红糖的版本其实就味道来说我个人还挺喜欢的,红糖补气血,女士吃营养还更好一些,不过添加红糖后颜色比较深,烘烤完颜色有点发黑,不太好看。
6. 还可以刷完蛋液后在表面撒一些黑芝麻或白芝麻,会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