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知道本能在强度上总有变化。有时候性欲占据主导地位。有时候自负或者其他本能最为突出。
如果我们能不辞辛劳,将精神看成不那么呆板、固定的系统,而是一连串流动的事件,在不同本能的交互影响下变化万千,弗洛伊德和阿德勒就能很容易达成共识。由此我们可能需要在人未婚时用弗洛伊德去解释他的行为,而在婚后用阿德勒的理论。
变化多端的精神生活或许不那么简单去,却代表着比一只眼睛所看到的呆板的确定性更为伟大的真实。
以上话语来自荣格《人格的发展》,用以总结这节课带给我的感受之一,这节课的旋转在温尼科特、科胡特、克莱因、老T之间,我们无法用一种理论系统解释所有人,更无法拿理论去生硬的套,所以有了T版温尼科特及案例的解读,而精神的解读恰恰就在现场那微妙的能量共振之间,倘若,我们逐渐多了些解释的维度,甚至有一天没了自己的角度,我们所看到的对方是不是就是如其所是?
这样的人,首先要有完整的防御系统,他无需刻意调动防御,也就是处于自动运作的状态,在关系中自动的升维降维,甚至就到了你问我答的地步,这样的人当然容易令人信赖和感到安全,移情也就越成熟了。
而相对的是,他的结构里处处是雷区,别人跟他接触需要小心翼翼,在关系里强势控制和植入自己观念,大量的焦虑导致能量紊乱,于是习惯于把情绪投射给身边的人,从亲密关系到亲子关系,甚至是投射到孙子辈,而如同荣格说的:“我们可以把儿童生活的头两三年没有自我意识的状态比作动物的状态。就像胚胎期的孩子只是母亲身体的一部分,完全地依赖母亲一样,早期幼儿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母亲心理的一部分,而且很快也会成为父亲心理的一部分。儿童最初的心理状态是和父母心理的一种融合,个体的心理只是潜在的。因此,直至学龄前,儿童神经和精神的紊乱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父母的精神世界所受的干扰器。父母遇到的一切困难都必定会反映在儿童的心理世界中,有时还会产生病态的结果。”而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那句经典得有些俗的话,娶错一个女人毁三代,我们以为的小小情绪却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当然,老T说的在一次治疗当中,需要降维到幼儿园阿姨也就不足为奇了,为对方提供一个安全抱持的环境,满满建立起有信任的关系,才能有教他们知识的可能性,这样的关系建立可能需要漫长的时间,而且需要专业客体的介入,是啊!除非是你的专业咨询师,否则,对方为什么要面对那么多莫名其妙的情绪?承受如此多的攻击?就算是愿意,也总要有强大的内心和专业的技术才行!
最后是儿童心智中的暴力,这里有个关键词是道德内化,道德内化中的低维禁锢:标准、规则伴着顺从一并内化,道德绑架就是把主体禁锢起来,话说,你思考过自己的道德体认是什么吗?还是只是反道德?这些所谓的道德究竟源头是什么?经过思考和过滤转化吗?世俗的标准对你影响有多大?你在其中折腾很久后试图反思过吗?你愿意经由历练后走出世俗欲望吗?从此,你才真正称为一个自由的人,一个真正的人。
备忘录写完了,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想到尼采超人哲学和克莱因的强势,不被任何人改写的生命轨迹,尼采说:“超人之于人犹如人之于摄猴”,“一个更强壮的种类一个新的类型必定会出现,它在血统和生活方面都有不同于平均化的人的状况。关于这个类型,我的概念、我的比喻是超人这个词。我们向上的道路是从物种到超物种”
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人的情况和树相同。它愈想开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处,向深处,向恶---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